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认识练太极拳不能舍本求末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有很多的地方,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练习的要点才是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些重点,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少少的都会遇到些困难的地方。

无论是哪个门派的太极拳其实都是有共同点的,本质是离不开太极拳的。

其实,太极拳原来不分门派.后来随着流传的广泛,各个传人根据自己对拳术技术的体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再加之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拳术的价值取向有了改变.就逐渐形成了如今各种风格的太极拳流派。

在所有的太极拳流派中,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是当今流传广的两大流派。

风格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内家拳,都有明确的健身养生意义,也都有很强的实战性.实战中都是搭手见输赢,痛快、凌厉,在实战中都能极好地掌握分寸。造成陈杨两式太极拳在演练风格上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由杨、陈两氏职业特点造成的。

我们知道,对于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拳击为主的,讲究的是中正大方。

战主要以比武为主,不以伤害对方为目的,要保证击败对手又不使其受伤,这与现代体育的思想比较相符。对以教拳为业的人来说.弟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收入的多寡。杨式太极拳的先人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实际验证,比如杨班侯功夫很好,但在交手时出手很重,常常出手见红,因此从学者不多:其弟杨健侯则很宽厚,从学弟子甚多。至杨澄甫,更将作为实战练习用的“打手“、“摇手”改称为“推手”,以使太极拳显得比较“和善”。陈氏的前辈拳师以保镖为业,实战主要是与劫匪搏斗,拳的演练以实战为目的,动作、技法都比较复杂:由于职业的需要,要求拳师必须是搭手见输赢,以击伤对方、使其失去打劫能力为目的.但又要在击伤对手时不伤其性命,以避免招惹官司和结仇,所以陈式太极拳在擒拿技法上有非常精妙的发展,现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还保留着这些特征,如在套路演练中,有许多向后发力的动作,这些动作在实战中具有便

于调整方向、便于快速发力、预备动作小而隐蔽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法在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之外,有出人意料的击打效果。由于对手没有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所以即使在事先知道太极拳师擅长手法的情况下,也很难防范。

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实际是所有太极拳本质的东西,其重要性远在于风格的不同上,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本质的东西是“用意不用力“。不强调力量的训练和使用,但在实际对抗中是必须要用到力量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太极拳的创造者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就是强调脊椎(立身中正)的作用.利用身体各个关节的合理组合或佳组合.使自身处于佳(不可战胜)状态,进而击败对方。

其实强调脊椎的意思就是强调“用意”,用意已经是经常说的问题了。

这可用兵器的使用来说明。兵器是手的延长,手是肩的延长,肩是脊椎的延长,脊椎里的中枢神经是脑的延长。脑中产生了“意”,通过脊髓神经传递到肩和手,后通过手来体现出来。如果”手“在体现脑中的”意“时在肩、脊椎的部位出现了中断,则手中的兵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对脊柱中的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再有,各个关节的合理组合是强调“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勉强用力,不要“不合理用力”,要使力集中在一点上。身体各个关节的合理组合,就是除主要手法以外,特别强调其他相关肢体的配合作用,也就是在对抗中,强调接触点以外的其他点的配合作用。比如当对方的手攻击我胸部时,我在接触点上含胸吸化,同时双手必须配合胸部的含化向旁边拨对方的肩部,以使对方的进攻力量落空。

这种强调脊椎的作用,强调肢体的合理组合、互相配合.除具有很好的技击意义外,还有明确的养生意义,即通过身体关节的合理运动.调节生理机能,使身体长时间处于良好状态,进而增进体质。身体、肢体的合理组合和运动必须在充分理解太极拳理的情况下进行,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太极拳的养生是身心同时修炼的,是在理解掌握太极拳法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是附着在“拳”上的。这些不仅是杨、陈两式太极拳的共同点,也是所有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离开这些,太极拳就只剩下名字了。因此学练太极拳应以掌握太极拳的根本要领为基本的要求.然后再以少量的时间、精力探讨各家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