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正确理解太极拳的动静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地方是有很多的,其中太极拳中的动和静就是一种,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原则问题,我们很多人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达不到太极拳的动静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奥秘。
练习太极拳的动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是中武术的特别的训练的方法之一。
首先是静中求动
不难理解,静在太极拳的站桩中就是很好的体现,动就是意气力的体现形式。
这就很明白了,在站桩中求意、力、气,就是“静中求动”。形,“意、力、气”属内。也可以这样讲,就是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求出“意、力、气”。意、力、气在人体内部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当然外形不动是有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摆个姿势就能求出意、力、气,这个要求就是站桩,错误的站桩方法求不出意、力、气。
气生意、意生力,气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为内三合。静中求动训练有素者,外形不动如处子,内力运动如翻江倒海,用王芗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外拙而内灵”、“力若灵猿”、“翻江倒海不需忙”。“意、力、气”在技击中的表现就是力。
静中求动的作用:首先,静中求动在养生方面具有任何运动不可比拟的作用,它可以调节人的阴、阳,阴虚滋阴、阳虚补阳,使人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在中医学里,阴虚吃滋阴药、阳虚吃补阳的药,不能错用,大成拳的静中求动既滋阴又补阳,是一副两全药,神奇无比!
在技击方面,静中求动,说的直白一点就从静中求出的力,具有“中”力。这又引出一个“中”的概念,什么是“中”?“中”是技击高手必争之地,王芗斋先生在技击中非常重视“中”,“守中、用中、夺中”,“持环得中,以应无穷”,“顾即打、打即顾,出手即是处”。这些论述都表明王老先生对中的重视与对中的研究非常深刻。要想得中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必须具备得中的力,这个得中的力就是从不动中求出的力。在不动中求出的力具有无方向的特征,没有方向也就是说它往哪个方向去都可以,这种力就好比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央,它既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既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不管往哪边它都不动(近乎不动),
只有不动之动的力才能随时变换方向,力只要一动就是力出尖,力有了方向,再变方向还得回来再朝一个方向运动。例如一个力往左运动了,运动距离为一寸,那么又需要往右运动了,还得回来一寸,再往右运动一寸;又需要往前运动了,再回一寸,再往前运动~寸,这种用力之法属于抡。
假如说想要力比较的出尖,那么想要在形上的完整就是很困难的。
力一动即是慢,因为有距离,有距离就得用时间,比起不动的力就慢。同样的反映不同的方法,不动之动就快了。王先生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不动之力才能是前、后、左、右不忘不失。不动之动的
力在守中、用中、夺中的争夺中是先进的力,这种力是我们无数的老前辈用几千年的时间才摸索出来的,此种力是拳之精华。力能站住十字中央就是持环得中、能应无穷。就好比驴拉磨,磨在中央,驴在外圈跑,时间是一样的,可是驴跑的路线要比磨运动的路线要长的多,磨相对于驴可显得非常轻松,驴紧跑,磨
慢悠悠的转。打与顾是同理,只有不动之动的力,才能打、顾同时做,抡的力、“砍砖头的力”打就是打、顾就是顾,只能是顾完了再打、打完了再顾,出手遇阻即不能达到目的,不动之动的力出手即是遇阻后,横、竖力一找,可继续往前走直达目的,这也叫钻,起为钻、落为翻。
动中求静:什么是动,动就是有动作,有运动路线、有距离,比如说试力从外形看它是动的,动中求静就是在运动中求刚才所说的“静中求动”“不动之动”,静就是刚才所说的“静中求动”,也就是说“动中求静”,就是在运动中求静中求动的那个“静”。一个动作是由无数个不动的动作所组成的,它相似于平面几何学中一条线段是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动中求静就是说我们在运动中每经过一个点都要体会它不动时的动,它经过的每个点都能体会出不动之动,连接起来,它就是在运动中外形是动的,里边的动就是力,也就是说外形在运动中身上是有力的,而且每个点都有力,就是力不断续,外形断不断无所谓,里边的力不能断,当然这是对有功夫的人而言,初学者只能是追求、是目标。
“静中求动”、“动中求静”训练有素者,外形可以大动,也可以小动,可以快动也可以慢动,可高也可低,可以不动,也可以动,但是不管怎么动,体内各部位、各关节是全天候含力的,力不断续。
“动中求静”的动作与抡胳膊根、砍砖头儿的动作,虽然表面看都是动作,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在运动中每个点都是实的、是含力的,砍砖头的动作只有在到达目标的一个点是实的、是有力的,运动中所经过的路线是虚的、是无力的。这种力只要避开终目标一点力,在中间一接触即可改变对方路线,使其受阻。所以两种动作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动作。
王老先生运动起来,忽高忽低,步忽大忽小,身体忽左忽右,手臂还可以做出很多手花,使人眼花缭乱,形似舞蹈,可是忽然一落手即为实,力大无穷,体整如铸,一接触就可以把人放出。
动、静学是中国拳术独有的一种锻炼方法,其他运动没有这种练法,还没有认识动、静学中的奥妙,动、静学也是我国无数武术家们在几千年的运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动、静训练有素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时站得住,全身无处不含力,动时处处有静,全身处处含力,运动路线点点含力,一动一静互为根用。运动中永远前、后、左、右不忘不失,永不失中,以应无穷。动、静学奥妙无穷,学理深刻,它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