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中开展与紧凑的关系

上一篇,和大家介绍了陈式太极拳松和沉的关系,今天小编再和大家说说太极拳的另一对关系:“开展”和“紧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耐心阅读下去,相信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所进步和提高。

开展和紧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互为前提。

一、先有开展,后有紧凑,以达到缜密

开展与紧凑的第一层含义是“先有开展,后有紧凑,以达到缜密”,是指在拳架和推手练习时,由开展到紧凑,再到缜密的一个逐步过渡,逐渐提高的锻炼过程。

1、拳架的练习“先有开展,后有紧凑”

准确地说,“开展”与“紧凑”并不是指拳架的大小。以拳架的练习而言,实际上是指全身关节旋转运动的幅度。“先有开展”是指在初级阶段采取大开大合的练习方法,身法尽量放大,四大节八小节的旋转幅度放大,以求将拳架练得完整、细致、浑圆,这是太极拳的“大圈”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练习,还有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周身一家,内外一气

“后有紧凑”则是指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动作能够正确体现“完整、细致、浑圆”的锻炼要领,并在这个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较小的身法和较小的关节旋转幅度来练习拳架,这是太极拳的“小圈”练习阶段。这一提高阶段还要逐步增加身体内部运转的练习内容,以求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通过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锻炼,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气;“乃可臻于缜密矣”,达到“缜密”的境界。

拳论上说,“筋骨要松”,只有以大开大合的方式锻炼身体的筋骨和关节,才能为“节节贯串”打好基础。作为一门运用身体进行搏斗的技术,太极拳的练习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层次自如地运用身体技能,就更谈不上进一步发挥太极拳超乎拳脚之上的妙用,练习者只有经过大开大合的锻炼阶段,做到丹田与胯裆带动全身,身随步动,做到外开内紧、外方内圆,上下左右前后周身照应,才算掌握基本要领,才有可能从“大圈”逐步过渡到“小圈”。

年纪较大的人学习太极拳难以在功夫上见效,这与筋骨缺乏大开大合的锻炼,“大圈”练习的基础不扎实有密切关系。

学习需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太极拳的学习是长期性的。

太极拳“先有开展,后有紧凑”的锻炼过程,就好比练书法,正确的顺序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通过大字练习来掌握笔法中“起、承、转、折”等细节功夫,到练写小字的时候才能意到笔到,小中见大,具有开展的气魄。这样的学习顺序才比较容易见效,基础才比较扎实。

2、推手的运用“先有开展,后有紧凑”

就推手的应用而言,“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是由“大圈”运化向“小圈”运化的提高过程,是外形和关节的大幅度运化逐步向小幅度运化的转变过程。初学者在推手时,多数是以身体的梢节运化对手,运化的幅度较大,即使想收小运化幅度也难以做到。这就是推手中的“开展”阶段与“大圈”阶段。只有做到“内外相合、周身完整”时,才有可能以腰、胯、膀等身体的根节运化对手,从而实现小幅度的运化,这就是推手中的“紧凑”阶段与“小圈”阶段。从“小圈”的功夫阶段向前发展,太极拳的运用是要做到“以点运化”,达到轻灵、虚无的“缜密”境界。

“开展”是功夫进程的基础和初级成就,“紧凑”则是功夫进程的提高和高级阶段,两者都是达到太极拳“缜密”更高境界的基础,两者的关系不能躐等,更不能前后倒置。

郑伯英先生学拳时得到了和庆喜前辈的精心传授,学艺三年,便在1931年河南省举办的国术擂台赛上获得了冠军。后来郑老师在西安授拳,门下弟子中高手众多,被人称为“大架郑老师”,所传授的拳法都是从大开大合的大架人手。先辈们传授赵堡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功夫上身,成效显著,就是准确掌握和严格遵循了“开展紧凑乃缜密”的理论和方法。

二、既有开展,又有紧凑,才是缜密

“阴阳”概念是太极拳理论和应用的关键。拳论上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开展”与“紧凑”的第二层含义是“既有开展,又有紧凑,才是缜密”,是太极拳体用上贯穿始终的要领之一。只有同时掌握“开展”和“紧凑”的运用要领,才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缜密”特点。

在己而言,“开展”和“紧凑”是同步学习和锻炼的要领,这样才能逐步锻炼出“缜密”的功夫。练拳时,赵堡太极拳在“开展”的过程中都有“紧凑”的锻炼要求和练习内容,即所谓“开展在外,紧凑在内”,这样可以避免将大开大合的拳架练成“松散”、“垮塌”。而在“紧凑”的提高过程中,则要处处体现“开展”的要求,即所谓“紧凑在外,开展在内”,从而避免将拳架练得“拘谨”、“小气”。

应敌之时,同时运用“开展”和“紧凑”是取胜的关键。赵堡太极拳俗称“喇叭圈”,在对敌时讲究以“小圈引,大圈进”,或“大圈引,小圈进”,要求“外开展,内紧凑”,或“外紧凑,内开展”,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错,处处运用和体现“阴阳相济”的原则。只有做到于己周密完整,无隙可乘,对敌以静待动、洞察先机,在对阵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太极拳周密无间的“缜密”。这是衡量太极拳锻炼是否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准绳,是“开展”与“紧凑”两者关系的一项更为高级的含义。

总而言之,开展和紧凑是太极拳“阴阳相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极拳整体要求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

三、“小则灵,大则滞”曲解拳理

有学者认为:“小则灵,大则滞”。并以此延伸开来,认为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练拳以小架子为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首先,经典的太极拳论中没有这种含糊不清的概念。而“开展”和“紧凑”的含义前面已经予以讨论。

其次,错误地延伸了“大小”的概念。太极拳的实践中,与“大小”有关的含义非常广泛,并非仅仅指练拳的架子大小而言。

再次,“大小”和“灵滞”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将拳架的“大小”与拳术锻炼和运用效果的“灵滞”直接对应挂钩,这种认识是生硬的、不全面的。太极拳的应用确实有灵滞之别,关键在于拳法运用是否得法。对阵之时,能够做到大小互用,大小并用,大小因敌而变,大小随心所欲,才算得上是高手、妙手。“小则灵,大则滞”的说法,过于片面和偏执,实际上未得拳法的究竟。

后,拳架选择和练习要符合拳理。严格地说,拳架本无大小之分,但有高低之别。“大、小”都是太极拳的锻炼要领,而低架和大开大合的练习方法是求得功夫的捷径,更是入门阶段的佳选择。杨家、赵堡等诸家太极拳都坚持练低架子(大架子)是有来由的。至于练习太极拳功成之后,一举动无不合乎规矩,大小高低则可随心所欲,是功夫进展的结果。在练拳时尤其是初学者如果专取高架子(小架子)人手,就混淆和颠倒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功夫的进境必然迟滞。就如练习书法者,要期盼有大成就的,当从习大字入手,没有一开始就光练小字的。

如果练拳者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如年纪较大或身体虚弱有病者,适当将架子放高,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练习过程中,条件许可时仍要求尽量展开身形。如果练拳者专以健身为目的,拳架的高低可以根据身体条件和个人喜好有所选择,这就与功夫的锻炼无关了。

自大入小易,自小转大难。只练高架子(小架子)是难以见识大架的妙处和功用的,也会妨碍自身功夫的进展,希望学者能够亲身体验和仔细辨别。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