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太极资料 太极拳入静的四大妙境

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

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关于这层功夫,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如此告诉学生:“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关于心平气和,在道家的入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张三丰曾经强调:“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他的告诫是, “心平‘平’字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这里,张三丰谈到了心平与中的关系,而这个中,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的那个中。练太极拳,同样是“平”难找,能够像张三丰所说的心不起波,心执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当不错了。

太极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实的,还不到任运入定、长久湛寂的状态,因为念头一转,这些感觉马上就不见了。

这个阶段好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愣神的状态,但这时还不能见到东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发呆,这是虚静的状态。不过,此时这种寂寂空空的感觉已能体会真气的出入消息。

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间的那个图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个图像空掉了。

这还不是三际托空的那个地方,佛家的三际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观心,也就是收摄六根,观察这个念头。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着这个念头流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来之前,中间有个“现在念”,现在念要做到空空荡荡,清清净净,中间这一段空,就是三际托空。

但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将三际截断,但我们能够体会《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这个念头,我将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样一样,那就是定静。

这时候,才开始讲控制图像,逐渐控制了身体里开始产生的变化,好像有同学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这时就是“住无所住”。

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松静放在一起讲。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

恬谈虚无真气随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产生这个静的时候,还没有“致虚极”,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

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时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我们的情绪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都得到锻炼,由此接着往下,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人为万物中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

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