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太极拳之虚灵顶劲
详解太极拳的虚灵顶劲
一、头颈部“非用力上顶,要空虚”。
二、“要头容正直、精神提起”。
“虚灵顶劲”就是这么简单与没有刻板的几何形态规定。
太极拳为什么要“虚灵顶劲”
一是为了精神能够提起,也就是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神贯顶”。古人之“神贯顶”的意思是指无思无虑的宁静因而头脑清醒灵敏,不是有的名家所谓的什么“神顶”。
这种“头脑宁静清醒灵敏”既是养生长寿的十分必需,也是武术活动中发挥不经过思想的潜意识的作用,也就是“用真意”的十分必需;“非用力上顶,要空虚”换言之就是头颈丝毫不用力的十分放松。“精神提起”就需要这样头容正直、头颈不丝毫用力上顶的放松。
二是为了太极拳运用传递性力量因而全身松沉有一个上支撑点,也就是“有下即有上”。这种“有下即有上”的松沉就需要头容正直、头颈不丝毫用力上顶的放松。由“虚灵顶劲”的作用可见:由于“有下即有上”在太极拳动作中的“提纲挈领”关键作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与“虚灵顶劲”有关的,尤其在发劲时,劲力贯通是不是顺遂充沛,“虚灵顶劲”是重要的关键之一。
由此也可见,只要头颈部是能够符合这些要求的就都是“虚灵顶劲”,而做到这样,显然头部并不是仅仅限于一个固定的形态。或者说“虚灵顶劲”没有、也不需要、也不允许有什么上下两个“点”在“垂直线”中这样精确、刻板之几何规定的。
由于“虚灵顶劲”必须是“头颈放松”的,所以实际上头颈部的肌肉是丝毫不存在“向上顶”的;头颈部仅仅是维持尽量的竖起挺直,而这种“竖起挺直”由于人体脊柱的生理弯曲,仍然是表现为上部向前微微倾斜的,就是说,头颈部十分的“竖起挺直”仍然是呈现着脊柱生理弯曲之颈曲的。
如果不是这样,头颈成为了垂直的竖起挺直,那是属于局部使用了勉强的拙力使得头颈反张了,头颈根本就谈不上放松与自然了,那就根本不是“虚灵顶劲”了。所以,“虚灵顶劲”之“顶”其实是“不顶之顶”。
那么,何以又称其为“顶劲”呢?那是因为这种向上之“顶”实际上又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头颈向上顶,而是整条脊柱仍然呈现为生理曲线的不用一点勉强拙力尽量竖起挺直所自然形成的“向上顶”,并且同时身体其它部分又是相对放松而垂坠的,这样,相对地头部“向上顶”的感觉又更强了。
所谓的“头容正直”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因为一个人的“头容正直”并不是仅仅头面部的事情,“头容正直”总是与“气宇轩昂”相联系的,而“气宇轩昂”就反映了整条脊柱的尽量挺直;也只有整条脊柱尽量挺直,全身上下才会有“有下即有上”的“提顶吊裆”的感觉与效果。
“虚灵顶劲”为什么不是“神顶”?这是因为“神贯顶”这种“精神提起”精神上必然是“虚空”的。所谓“虚空”就是既没有任何所求,又是清楚明白,就像是人登上了高山绝顶居高临下远眺,从而感到空旷开阔一切尽收眼底似的,于是古人就用“神贯顶”来形容这样的“精神提起”。而“神顶”是反映了有所求的,因此“有所求”的“神顶”与“虚空”的“神贯顶”是背道而驰的,自然就不可能是“虚灵顶劲”的。因而,说“神顶”不是“神贯顶”那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因为依据汉语的概念,“神贯顶”不允许表述为“神顶”所得出的结论。
约90年代开始,开始有人道听途说地依据静态气功的练功姿势要求,用头部“百会”穴朝上来说明“虚灵顶劲”。这种说法纯属一知半解、画蛇添足、生搬硬套。头部“百会”穴的位置在哪里?中医针灸文献明确记载“百会”的位置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