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活保健 疾病预防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这些病因导致血管内凝血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抑制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对羧基苄胺,可诱发DIC。还有血流瘀滞、体内酸碱不平衡、电解质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均与DIC的发生有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DIC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分类

DIC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其中急性占大多数,常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产科意外、急性溶血、输血血型不合、毒蛇咬伤、广泛大手术、体外循环、重度挤压伤及复合创伤,病势凶险。

亚急性DIC见于白血病、各种癌肿及癌转移或死胎滞留,病情较缓和。

慢性者少见,临床表现可为原发性疾病所掩盖,容易漏诊或误诊,常在尸解中发现,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卵巢癌肿,巨大血管瘤,晚期糖尿病等。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

(一)出血

出血是急性DIC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特点是突发的多部位大量出血,仅少数为隐匿性。出血的发生率为80~90%,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出血部位视原发病变而异,常见于皮肤,呈一处或多处大片瘀斑及血肿。

产科意外时有大量阴道流血,手术时则伤口渗血不止或血液不凝固,局部注射可有持续的针孔渗血。急性DIC也可伴有严重的胃肠道、肺或泌尿道等出血。根据国内一组病例报道,出血部位中皮肤占85.1%,牙龈出血、鼻衄、伤口及注射部位出血60.1%,消化道46.8%、呼吸道23.4%,泌尿道19.1%,颅内13.8%,阴道6.4%,多部位占62.8%。血液可完全不凝。暴发性紫癜病例的出血以两下肢及臀部为主,且伴有皮肤坏死及下肢坏疽慢性DIC的出血不如急性的严重,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瘀斑或血肿,用一般的止血药无效。少数轻型或早期的DIC可无出血。

(二)微血管栓塞

该症状在少数急性病例中,微血管栓塞可为突出的表现,但多数在较晚期发生。慢性的可有反复发作。如微血管内有广泛血栓时,血循发生障碍,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性损伤、缺氧、代谢功能障碍、甚至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根据受累的不同部位而异。表浅部位的皮肤栓塞引起干性坏死,出现于指、足趾、鼻、颊及耳部紫绀。

(三)低血压及休克

多见于急性型,休克的程度不一,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常发生于血管内皮损伤所引起的DIC,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常见。国内几组报道发生率达50%。休克常突然发生,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昏迷,肾、呼吸及循环功能衰竭。

组织损伤及白血病等引起的很少发生休克。休克的发生机理主要由于肝、肺等内脏及周围小血管栓塞后,导致肺动脉及门静脉压力升高,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心排血量和组织血流灌注量减少。

(四)溶血性贫血常

较轻微,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并发微血管病理改变时,因红细胞强行通过血管网状蛋白结构,受到机械损伤,可出现明显的溶血症状。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红细胞计数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周围血内有大量红细胞碎片及盔形、三角形、多角形或球形等各种畸形红细胞。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的检查杜绝疾病的发生。

2/2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