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挠头10分钟 健康又长寿
儒家养生观
我国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学术界产生的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自古以来,养生之道一直为君主、王公等所重视,养生学在这段时期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国养生大师之尊称,他的养生理论为养生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获得高寿。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证明,长寿的老人大多是心胸宽广、善良勤劳、乐于助人者。在饮食方面,孔子还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钅+壹)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他认为,食物要用心去做,烹调要火候得当,进餐要定时,变色、变味的食物都不宜食用。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说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
荀子是孔孟之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荀子·正名》中说:“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意思是,欲望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也不能刻意压抑,而是要“从所可”,即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体健康方面,就是荀子的“动以养生观”,也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生命在于运动”。《荀于·天论》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认为人活着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积极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