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

20120901饮食养生汇:李杭洲讲小儿夹食感冒

编者按:在生活感冒是很常见的,你感冒的次数多不多就看你的体质了,那么夹食感冒了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专家的讲解。

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专业博士李杭洲,讲夹食感冒。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第一步:判断感冒的性质

中医认为感冒有寒性和热性之分,感冒症状不同,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那如何判断感冒的性质呢?首先,如果感冒时候流的是清鼻涕,那就是寒性感冒,是体内受寒而起,如果流的是浓黄涕,那就是热性感冒。其次,还可以看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像雪一样覆盖在舌质上,那也说明是寒性感冒,如果舌苔是黄色的,那就是热性感冒。另外,如果人体发烧,手脚依旧冰凉,那也是寒性感冒,如果白天和晚上都发烧,那很可能是热性感冒。

第二步:治疗

得了感冒不用急着跑医院,也不用急着去吃药,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或许能为你省下不少医疗费呢。判断好了感冒的性质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西医往往采用药物来压制病毒,而中医则是通过食物和方法把邪气排出体内。

热性感冒的治疗:

既然感冒是热性的,那说明体内有火气,只要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就可以治愈。如板蓝根、冬瓜、绿茶、竹叶等,西医的药物治疗热性感冒是有效的。得了热性感冒一定要多喝白开水,多上厕所,这样病毒才能以快的速度排出体内。

热性感冒引起的发烧:

如果发烧了,快速去烧的方法有:扎四缝针、走罐、刮痧、艾叶泡脚等,这些都可以快速驱散热。

寒性感冒的治疗:

我们多数情况下得的感冒是寒性感冒,打喷嚏、流清鼻涕、头痛、头晕、浑身酸痛、浑身发冷这些都是感冒的症状。得了寒性感冒只要立即处理是很快可以治愈的:

1、快速排出病毒:

感冒后就要大量喝白开水,一天喝上几大杯,甚至更多,尽量上厕所,能让你快速把病毒排出体内,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2、快速排出寒气:

受寒凉是引起感冒的主要的原因,因此要尽快把寒气排出去。食物中的葱姜蒜具有很好的去寒湿的作用。我感冒的时候就很喜欢煮生姜红糖水喝,一般是3片生姜+半勺红糖煮水喝,一天喝3次左右,喝完生姜红糖水之后一定要多喝白开水,不然会引起咽喉痛。如果感冒时伴有咳嗽,那可以在生姜红糖中再加7瓣大蒜一起煮水喝,如果伴有发烧,那可以在生姜红糖中加一棵大葱煮水喝。另外大蒜水对治疗鼻塞也有很大的作用。用食物来驱寒后还可以用艾叶泡脚的方法来去寒。选择一小把艾叶,或者1/4跟艾条放入开水中泡开,再加入温水泡脚。泡脚一定要选择用桶泡,刚开始放点温水,之后慢慢地一点点加温水。泡脚的时候还可以拍拍自己的肩膀、按摩头皮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一边泡一边喝生姜红糖水让身体尽快暖和起来。泡脚好能泡出汗,如果你怎么泡也泡不出汗,那说明你寒湿太重。这里顺便说一下艾叶泡脚的作用。艾叶泡脚具有去寒去湿泻火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热性感冒还是寒性感冒都可以使用,另外,如果你上火了,长了口腔溃疡,只要用艾叶泡脚2天左右就可以治愈(我试过的哦,真的很有效)。

3、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得了感冒一定要多休息,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有更多的能量去恢复健康。

4、感冒期间的饮食:

感冒期间饮食必须要注意,如果饮食不正确,很可能让你白费工夫。既然寒性感冒是受寒引起的,那自然饮食也不能寒凉的,我们的一日三餐都必须只吃性平的食物,如青菜、白菜、包菜、土豆、韭菜、鸡肉、猪肉这些,寒凉属性的食物千万不能吃。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哪些是寒凉属性的食物,那么我告诉你,除了前面几样我说的之外的菜98%都应是寒凉的,如大家熟悉的西红柿、冬瓜、金针菇、黄瓜、莲藕、苦瓜等都是寒凉的。感冒期间水果也不能吃,因为水果大多数寒凉。

第三步:感冒后第二天的护理

经过以上的处理之后,第二天你的感冒或许会好了很多,但是你还是不能松懈,因此感冒后之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护理不好,你的感冒或许还会留一点病症,然后拖拖拉拉好几天才能完全好。如果第二天还是有点感冒的症状,那就再喝一次生姜红糖水以巩固疗效,同时再多喝白开水。感冒调理后的身体会比较虚弱,但饮食必须是清谈点的,容易上火的鱼虾都要少吃,同时一些补气的食物(如山药)也不能吃,因为吃这些食物是很容易引起发热的。感冒后第二天的饮食还是要按照感冒期间的饮食进行。无论是寒性还是热性的感冒都应该吃性平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感冒不复发。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湖北卫视,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李杭洲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专业博士,当归中医学堂,中医育儿讲师,当归会副会长,北大中医学社特约讲师。2000年至2011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研究生阶段师从肖相如老师,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校奖励表彰。2002年至今跟随中医孔光一先生临床学习,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孔光一名医传承工作站成员。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