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

20120711健康北京:张频讲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也是癌症的一种,也是女性患癌症较高几率的一种癌症,乳腺癌并非像其他癌症那么可怕,只要发现的早,还是有治愈的希望和可能的。接下来就敬请收看本期的健康北京听张频讲乳腺癌的治疗。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敬请收看本期的健康北京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乳腺癌的治疗

手术切除一直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的手术方式正在朝着缩小切除范围的方向发展。包括保乳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1)保乳术:可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安全切缘的保乳术加术后放疗,疗效与全乳切除相当,但患者形体良好,患者本人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大不一样,治疗指南并不强调一定要保乳,但医生应该提供患者和家人选择保留乳房的机会。针对局部肿瘤较大的患者还可以进行新辅助化疗后使肿瘤降期保乳。

2)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往乳腺癌手术,在切除乳房的同时或即使保留乳房,都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转移,就可以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预测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准确率可达90-98%,而假阴性率可以控制在5-10%,同时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1%,目前在美国已经成为常规的处理。

放疗

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放疗的适应证及治疗原则如下: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

照射部位:胸壁和锁骨上下淋巴结区域:所有患者;腋窝:腋窝淋巴结未清扫或清扫不彻底的患者;内乳:不做常规放疗。

2)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放疗:所有保乳手术患者,包括浸润性癌、原位癌早期浸润和原位癌的患者,均应予术后放疗。但对于年龄≥70岁,T1N0M0且ER阳性的患者可考虑术后单纯内分泌治疗,不做术后放疗。

照射部位:全乳腺:所有患者;锁骨上下区:T3、T4患者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的患者;腋窝:腋窝淋巴结未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未做腋窝清扫的患者;内乳:不做常规放疗。

化疗

乳腺癌的化疗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到80年代的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再到90年代的紫杉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问世,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式,无论在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术后的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患者的解救治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蒽环类和紫杉类仍然是乳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类药。其他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还有: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铂类、烷化剂、氨甲喋呤等。

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肿瘤内分泌治疗中研究历史久、成熟,也是有成效的。主要的包括雌激素拮抗剂(如三苯氧胺)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现在常用的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三苯氧胺既可以应用在绝经前女性也可以应用在绝经后的女性,但对于绝经后的女性,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更好。另外还有可以代替手术和放疗的药物去势药物(如诺雷德),在绝经前(包括围绝经期)的患者应用或与三苯氧胺、芳香化酶抑制剂联用。

分子靶向治疗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给肿瘤分子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设计针对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针对乳腺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HER受体家族为靶点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拉帕替尼等)和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单抗/阿瓦斯汀)已在临床应用,其他一些靶点的药物如针对RAS家族、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泛素-蛋白酶通路等的药物还在临床研究阶段。2002年就在我国上市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是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也是目前在中国乳腺癌治疗中应用广的一个靶向药物,其应用适应证是HER2阳性的患者(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HER2表达被评为+++,或FISH检查阳性者)。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1999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肿瘤分子分型”,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肿瘤分类系统,即从传统的依赖于形态学的诊断到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肿瘤学分类。按照基因芯片的结果,乳腺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按照固有的基因类型,至少可以分为4个亚型。临床早已观察到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疾病的转归、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但基因芯片检测费用较高,应用不方便。2011年3月召开的第12届瑞士St. Gallen估计乳腺癌大会上,专家组对乳腺癌诊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随后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上公布了新版的《St. Gallen共识》,在《共识》中用免疫组化检测的ER、PR、HER2和Ki67的结果将乳腺癌划分为4个类型,作为基因分型的近似替代,方便临床应用。

本期嘉宾介绍

张频,女,副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到肿瘤医院内科工作至今,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88年参加国际抗癌联盟(UICC)亚太地区肿瘤内科高级培训班学习,198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进修学习。1994年参加全国临床药理进修班学习。 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受到正规、系统、严格的临床训练。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和肿瘤学基础,良好的临床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分析、处理临床常见和一些少见、复杂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乳腺癌、大肠癌、肺癌、淋巴瘤、胃癌、睾丸瘤等多种肿瘤的化疗和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乳腺癌和大肠癌的药物治疗及肿瘤并发症的处理。1988年开始参与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科研工作,在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化疗、内分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1995年以来,先后负责完成了多种止吐药物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喜树碱类药物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及多种抗肿瘤新药物临床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并参与2部著作的编写,承担了进修医师肿瘤内科课程的教学工作。

1/1页
乳腺癌的治疗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