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刚柔二劲如何把握
以柔克刚 太极
太极拳主张“外柔内刚”,这里柔指动作轻柔绵软,肢体柔和,全身连贯,有的动作缓慢、手法缠绕;刚则是指精神饱满,内气充盈,而不是肌肉鼓胀,神情剑拔弩张。练太极拳时,通过预备式使人摒除杂念,呼吸自然正常,放松心境和身体各关节,使体态归于自然,然后用意带动腰、再由腰意带动全身各部位,到达拳架之式,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一点力气都没有,而是不要用“拙力”“僵力”,即俗话说的笨力和死力。以意运行,以气运身。
《太极拳经》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
不论走架或推手,动作和劲力都不可过分或不及,过犹不及。首先是自己以慈心下气的心态去接受对方,即“舍己从人”地粘上对方,要求上步进身与人粘上,而又要保持自己的行为不失中正之态,既要让对方感到自己不过分,又要自己有随时准备为对方之动而动。在这种心态和意象中逐步练习而积累和提高功力。因此,学习太极拳要讲究姿势正确,动作合度,劲路适当。
习练推手,首先学习柔化方式,更须力避“顶抗匾丢”四病,而要切实遵循虚己待人,随人而动,方式上“沾粘连随”。如果“顶、抗”,就是太过,犯了“匾、丢”就是不及。至于行功走架练拳时,要求人体上下要相随(整体同动),各部分相对虚实要分明。细致到迈步动胯都要曲伸相继,特别在变转虚实是尤其不能出现迟重和停滞的现象。有拳家在描述打手时要求:“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见李亦畬《五字诀》)也就是“舍己从人”。符合道家老子哲学“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道德经》第七章)的哲理。
针对“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具体理解。当对方用刚劲打来,我以柔劲引化,——我先用向外、向上的“弸”劲迎上去粘上,这种“弸”劲小于或等于对方来力,然后在我意念和动作螺旋引领下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这在术语上就叫做“走”,有人也称之为“走化”。当我顺势地粘随,暗地里通过拳技方式,迫使对方陷入不利境地的过程,术语上就是“粘”,有人也称之为“粘逼”或“粘随”。粘,含有如胶似膝粘住物体的意思,但就“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而言,粘是相对从属于以刚制柔的一种方法,粘上的内在就是在化解双方的作用。同时,走和粘是一个循环。
一般地说,前者是以柔克刚,通过走而引化,使敌力失效,并使自己转逆为顺,从而出现敌背我顺的新形势;后者是以刚制柔,即通过顺势粘随进逼,为发劲创造条件,一旦“得实”,即可发放,这也是打太极拳的人所常说的“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内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太极推手“沾、连、粘、随”四要,归结起来,也正是这“走、粘”二字,也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内涵。练习者通过亲身反复实践、体悟,悉心体认,做到身知和心领神会。同时也就能领会太极拳前辈在教授推手时,分外强调这“走、粘”二字,原来是以柔克刚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