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李德印陈式56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太极拳优美的动作,独特的文化内涵使之吸引了很多的武术爱好者,加入到它的学习中去。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练出水平的却很少,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太极拳的学习方式吧,以便大家更好的通过太极拳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太极拳,虽是武术拳法,但是它更重视的是对于内在的锻炼。太极拳中只有练出了内功,才算是真正的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相关的练习呢?在这里,我们将之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炼精以化气,炼气归神,神气合炉。

第一步炼精化气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身正体自松,体松气自通,具体到身上,身体自然站立,头顶悬起,先把脊柱拉开,大椎向上领劲,有后贴衣领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劲,拳云:“竖尾”,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炼气功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

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领,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全身亦着意于丹田,这叫做“虚领顶劲,气归丹田”,再用呼吸锻炼之,呼吸为何?道家内丹学称呼吸为“风”。有了风,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实际上就是用意的轻重,青壮年人用武火出功较快,中老年人以调气养气为主,当用文火;为了打好基础,培育先天元气,再用意向后命门吸,毫不勉强,然后守住片刻,随着炼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时间来越长,吸得时间越长蓄的气越充足,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膨胀感,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肾间动气”。待后丹田气充实以后,再以意导气冲向前丹田,这样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复始,如同拉风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长江。大海之水一样动荡不息,形成鼓荡气;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意导气,顺时针转圈越转越大,至无限大,逆时针转圈越转越小,小到无内,此步功为“内转呼吸”。随之,带脉之气也逐渐充实起来,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带脉便同时充实起来,这就是整个炼精化气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打太极拳,腰腹为太极,太极便是一气,一气便是太极,有了太极一气,盘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腰,太极拳的运动能做到腰为主宰,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步炼气归神

上一步炼精化气的锻炼,炼的是前、后丹田及带脉,道家百日筑基功称之为元精炼成元气,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炼气化神的修炼,下手之功是松开中丹田,使中丹田与下丹田相呼应,才能够养自身的中气,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随着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称之为“龟息”,如此,中丹田炼开。随着中丹田的炼开,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产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此时,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打拳不是讲一身备五弓吗?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气便到弓背上,犹如捕鼠之猫,蓄而待发。这时,仿生的能力很强,仿猫像猫,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觉自己特别灵机。在这个基础上,再松开玉枕穴,合灵机于顶,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现,(此步功无明师指点不可轻炼,以免出偏),在行功时,尤其是夜间,眼前时常出现光感,这就是“性光”,神气一领,手、眼、身、步无所不到,之所以太极拳叫“神拳”。

第三步神气合一形成混元

通过上一阶段的锻炼,灵机出现,我们不但要用,还要会养灵机、养神,如何养?唐道子“授秘歌”后一句“尽性立命”,实际上就是性命双修。性即神,命即气,神、气相合才能成神。修炼方法:行功时产生灵机,要神宜内敛,将其深深地潜于丹田气海之中,潜得越深,上身就越发空,越空神与气结合得越好。如此,神归气、气归神,气归神,神归气,经过长时间修炼,便形成道家所谓的“内丹”、“圣胎”。实际上也就是“小周天”。因为我们盘拳、行功时讲一动无有一动,运行的是大周天,所以还要将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这叫做采地气;如此上盘之神、中盘之气连同下盘结合成一个整体,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状,混元一气成矣。以后在行功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动作,只有一动、一静的要领,动之,神领形动,气往回缩,叫做“动之则分”;静之,神、气、形归于气海,叫做“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也就是太极拳的“开合”。武式太极拳论讲“能懂得开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从而走向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气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而拳架同样很重要。练气,首先需要你能够掌握太极拳的拳架,在熟练的拳架基础才能进一步的去研究练气,那么拳架应该如何进行练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通过对于太极拳的练拳型式的了解,必然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顺利。

练太极拳有两种练拳的型式

一种是以两肩前后左右摆动产生的力练拳;一种是以腰为主宰腰裆产生的力练拳。两种练拳型式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为了练好太极拳,做到内外兼修,做到养生和健身。以下分别叙述两种型式的特点和练拳方法。

第一种型式的练拳方法,练拳的动力主要来自两肩前后左右的摆动

实现练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太极拳是虚实动静开合互相转换的完整运动。在作每一个动作,一动肩先动,两腿要求曲蓄有余,在肩摆动时整个身跨也随着肩以踝为轴摆动,实现整体运动。在呼吸方面只能采取胸式呼吸要求呼吸的速度与动作的速度一致。在作每一种动作都要求作一次螺旋缠丝运动。每作一个动作如两手臂画圆,都要求刚柔参半。第一种型式练拳虽然不要求沉肩坠肘但是不要突肩很大,托肘很厉害。防止内气上浮有害身体健康。

第二种型式的方法,主要是以腰部主宰的练拳方法

力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也就是传统的练拳方法“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在身体方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坠肘,两肩保持水平肘与肘间形成的角度不得超过45度,身躯始终保持中正,身体的中轴直立不弯曲,在旋转时就会产生离心力;在呼吸方面采取腹式呼吸法,在丹田内转时,随丹田内转内气输送到全身内外各部分,再返回到丹田,可以达到内练“一口气”,具体练法,就是在练每一个动作时腰胯都要微微松沉一次(顾留馨语),使用丹田和腰胯转动划圈,腰脊带动身躯内外也划圈,划出无数或数十个浑圆圈(也是练混元功的核心)。这过程就是以内动带外动,“内不动外不发”(陈发科语)其中丹田和腰胯上下左右(右左)转动时腰部也就保持直立上下左右(右左)移动,不然就会破坏了以内动带外动,实现不了缠丝功内缠外绕,以意行气(丹田部位是气海)通过全身内外混元圈和无数的缠丝螺旋,使内气和内劲运送全身各部分,并作到无微不至,有条件输送气血和疏通经络。

对于太极拳的学习,不仅需要你掌握拳架与气,还需要你能够练意。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应该以意为主宰统领整体的运动,而以气为驱使,后才是身体的运动,但是这三个方面在学习中应该按照学习的步骤一步步的进行学习而不能急于求成。

1/1页
太极拳视频陈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