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教材 中医儿科学

第七节 惊风

惊风俗称抽风,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它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这种病症的?家长们在小儿突发惊风时应该怎么做?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惊风的相关知识。希望家长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学会应对小儿突发惊风的状况。

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所谓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已在发作。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惊风的病因

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人营人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二、惊风的的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三、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四、惊风的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结语:听过上文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惊风的相关常识,小儿惊风多是受到外部刺激所致,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多注意小儿的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抽搐时不能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

惊风俗称抽风,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它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这种病症的?家长们在小儿突发惊风时应该怎么做?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惊风的相关知识。希望家长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学会应对小儿突发惊风的状况。

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所谓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已在发作。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惊风的病因

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人营人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二、惊风的的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三、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四、惊风的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结语:听过上文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惊风的相关常识,小儿惊风多是受到外部刺激所致,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多注意小儿的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抽搐时不能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