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健康大不同

20140708健康大不同:于布为讲慢性疼痛的治疗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慢性疼痛是远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慢性疼痛疾病的病理广泛存在 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体中。

慢性疼痛是一个症状,是由远伤病发生的。慢性疼痛的发生也预示人体体质下降或其他部位可能出现健康危机。由于它的发作给患者带来的痛楚,会使人出现睡眠紊乱、食欲缺乏、精神崩溃甚至人格扭曲和家居不宁等后果,致使不少病人因无法忍受长期的疼痛折磨而选择自杀。对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未发现远伤病之前,人们并不明白慢性疼痛的病因和疾病性质,给发生在身体各个不同部位上的远伤病命名了各种不同的病名。

这些病名有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峰下滑囊炎、项背筋膜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肱二头长肌腱腱鞘炎、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眶神经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颈椎增生及颈椎病、落枕、肩腱袖病、急性腰扭伤、臂从神经炎、肋间神经痛(胁肋痛)、慢性腰肌劳损、腰脊肌筋膜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劳损、股骨坏死、腓肠肌痉挛(转筋)、不安腿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

将乳房部位的疼痛误认为是乳腺病疼痛、将小腹部位的疼痛误以为是痛经病。还有未经验证的其他病名,新的病名也在出现,如“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滑肋综合征”。中医称之为风湿和痹症诸病疼痛。

还有更多未经命名而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

与其他疾病晚期和癌症同时出现的疼痛,一般同样为远伤病的疼痛,其他疾病晚期和癌症虽说难治,但由于疼痛非其疾病本身之疼痛,所以可治,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在还不了解远伤病之前,对慢性疼痛一般认为是神经的疾病或其他组织的疾病,误识多的是骨骼和关节。在中医认为慢性疼痛为风寒湿三气所为。

将同一种病而因部位 不同而给出不同的命名,有的甚至分别编入各个不同的科目中加以讨论和治疗。

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放在内科的神经系统疾病里,骨关节炎放在内科的风湿性疾病里,而颈椎病、肩周炎等放在外科的运动系统疾病里。

一些报刋杂志对个别位置的慢性疼痛的谈论,也多带臆想,讲三叉神经痛为“带电的脸”,说是血管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在各类报道中慢性疼痛的治疗基本都是非病因治疗,所谓“治愈”的报道只是症状暂时消失。

身体各处发生的慢性疼痛,检查不出病时,就以为无病。

对远伤病的疼痛感觉在深度上的错位特异性缺乏认识,身体不少部位的慢性疼痛,因位于某内脏器官之邻或骨骼之处,一般以内脏器官病或骨骼病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和新的身体损坏。

慢性疼痛的治疗

远伤病的治疗是针对可见病灶进行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病灶,疼痛消失和肢体行动恢复正常是在病灶消除的基础上自然出现的。

主要治疗方法为张怡曹创立的揉摩方法,揉摩方法是综合传统多种治疗方法而摒去了对机体伤害这一弊病后而创立的。

具体操作,用手掌或手指肚在患处揉摩。也可用丝绸、光滑物等。揉摩过程中要保持药物浸润,让远伤充分显现出来,而涉及到无远伤地方的皮肤,不应有任何变化。

治疗结束前,让患者活动,询问和观察患者,看还有没有疼痛的地方或还有没有行动障碍,如有,根据患者指示之处,再行补充揉摩,以后解除疼痛,恢复行动为准。

同一部位治疗过后,再间隔一周进行下一次治疗,多个部位则可分批逐日治疗或隔日治疗。第一次治疗之后2-3日内,如有疼痛和其他明显症状,可随时治疗,不受一周限制,因为在治疗过的部位仍有未治到之处。

揉摩治愈即是根治,根治必须是病灶消除。但往往病灶未完全消除之时,症状已经消失。不要因没有疼痛的症状而结束治疗,好还是继续治疗直至病灶消除,才可放心今后不会再出现疼痛。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上海教育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于布为

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麻醉学会疼痛学组组长,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麻醉与镇痛》杂志中文版副主编,国内多家专业期刊杂志编委,美国《Cardiovascular Anesthesia》编委。

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8~1989年获医学奖学金在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研修一年。从事临床麻醉学工作30多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麻醉治疗学”的概念,创新性地提出并倡导“麻醉的哲学思辩”的理念及临床实践,建立并且完善了“术前诱导期急性超容量血液填充”,“理想麻醉状态”等麻醉学新理念,创立了患者伤害性感受监测的临床新方法。主要从事液体输注动力学,临床麻醉监测,全麻原理,阿片类药痛觉过敏,围术期认知功能变化等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编撰专业著作多部。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指导项目一项。已完成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一项。1993年被评为第二军医大学首批A级教员,2006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1页
健康大不同于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