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养生 名医堂

药王孙思邈中医史上贡献巨大的人物

孙思邈是谁大家都知道吗,相信我们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知道了吧,它是伟大的医学家,那么他和中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孙思邈是如何养生的呢,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又有哪些呢,带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是唐朝非常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而他对中医学、中药学、养生学等方面有着非常的贡献。

唐太宗赞其为:“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1.精通百家学说却隐居山林

《旧唐书·孙思邈传》云:孙氏,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读书、日诵千言,聪敏可见一斑。及少长,通百家之说,擅老庄、涉佛典,时北朝重臣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见孙大为吃惊,对身边的人说:“这小儿是圣童,前程无可限量。”独孤氏一生戎马,阅人无数,小小年龄的孙思邈能得其如此高视,足见必有过人之处。

孙思邈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有名的,精通百家学说的有名医生了。

时隋文帝辅政北周,征其为国子博士,孙思邈以染病为由,拒不出山。李世民当皇帝后,广招天下才士,派人送去诏书,孙氏虽赴朝廷与李世民一见,却不肯留下,事后又归隐山林。高宗李治继位,又召见,官拜谏议大夫,这是颇有吸引力的官阶,然孙思邈确有闲云野鹤之志,感谢话说了一大堆,万语千言,总归一句,坚决不肯应允。高宗叹惜久之,只得作罢。这期间,他结识了诗人卢照邻。卢对孙五体投地,在《枯树赋》序中称孙:“道合古今,学殚数术……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即精通数术易理之学)。

这样一位的历史人物,其享年却迄今众说纷纭,大略数来有六种说法:101岁、120岁、131岁、141岁、165岁、168岁。按照我们现代人的寿命来看,后几种说法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这里说的只是“可能”,而非定论。

2.“走线脉”与“一针两命”的传说

其实,和孙思邈有关系的传说是非常多的,小编这个给大家说几个吧。

其一,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怀胎已过十月,迟迟无法生产。眼见皇后长吁短叹,痛苦不堪,太医却个个束手无策。李世民更是心急如焚,若再拖延下去,不但长孙皇后必死无疑,其腹中的胎儿也难逃一劫,正如热锅蚂蚁之际,大臣徐茂公前来求见,说京兆华原县内,有一号称活神仙的神医孙思邈,手段了得,誉满杏林,可请来为娘娘一诊,必有回天之力。李世民大喜过望道:“怎么偏偏把他忘了”,立遣使臣,星夜急驰,直奔华原。

孙思邈即至,先向周围太监宫女、皇后近侍问清病情原委,然后从怀中取出一根红绳。皇后的肌肤是乱碰不得的,但中医讲究号脉,便让宫女把红绳的一端系在了长孙皇后腕上,自己端坐在屏风后面拈住另一端,细细体会,这种诊病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走线脉。

大约半刻钟,孙思邈起身,收好红线,对太宗说:“病已诊断清楚,皇后是小儿扳心,致使生产困难,只需一针下去,保证母子平安。”原来古人认为,所谓难产,乃腹中胎儿以手抓住母亲不放所致,故称“小儿扳心”。早有宫女将长孙娘娘引出帘外。孙思邈拔出银针,猛地一扎,皇后惊叫一声,浑身颤抖不停。太宗、大臣正疑惑间,有宫女大喊:娘娘生产了,是位皇子。霎时,欢呼声响遍宫廷内外。

事情并未结束,有人提出“走线脉”纯属子虚乌有,是孙思邈在蒙太宗,这可是杀头之罪。那好,再试一次吧。于是这边有人将红绳偷偷地系在了床腿上,并不知情的孙思邈在外边拈住另一端,良久,开口道:体内有虫在动。试者大笑:这可是木头呵!孙思邈十分平静:请把它劈开吧。即开,果然一条肥白之虫在蠕动。众人大惊,连呼神仙。当然,这只是传说,未足凭信。

其二,一次,孙思邈路遇一队送葬之人,队伍过后,地上的几滴异样鲜血引起了他的注意,连忙追上,寻问所以,原来棺内装着一位少妇,因难产而刚刚去世,孙思邈又一次俯身去嗅闻血迹,断定此人或可一救,遂说服丧者的亲人,同意打开棺槨,只见他找准穴位,一针下去,片刻,少妇全身抽动,慢慢苏醒,顺利生下一名男婴。

3.让百姓吃得起和听得懂

孙思邈治病还有一大特点,多以普通动植物入药,既经济实惠,又便于寻找,百姓消费得起。如用萝卜治哮喘,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米糠、麸子、杏仁、牛奶、大枣、生姜、橘子皮、吴茱萸等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用羊靥(羊的甲状腺)治疗大脖子病(即甲状腺肿大)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以前,医生多用梅花鹿靥,既难找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消受不起。看似只一味药的替换,却使无数患者摆脱病痛折磨成为可能,可谓功德无量。

另外,孙思邈长年生活在山区,这里的百姓文化普遍偏低,专业的医书看不懂。术语听不会,孙思邈就用浅显的语言来告诉他们治病养生的大道理。如至今民间流传的“饭饱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秋天萝卜丰了收,冬天郎中(大夫)闲了手,”等谚语。相传早都是出自孙氏之口。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