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内家拳的不动手原则
太极拳内家拳的不动手原则
(一)“不动手”符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本质特征
太极拳为内家拳,其功能与要领都以心意为主导。无论是行功走架还是推手技击,都是内在因素起主要作用。
故有“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说。
谈到太极拳行功,武禹襄先师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人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十三势行功心解》)。
杨澄甫宗师也说: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然后能便利从心,圆转自如”(《太极拳术十要》)。
以上论述足以说明太极拳是以心、意、气、神为主,腰、身、腿为辅’即拳论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是也。
练太极拳由于“不动手”,一切动作招式均须依靠意气、腰身来带动,以意气催动腰身,以腰身带动四肢,就容易做到不起强劲。
动作招式“势如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便是练之得法”(《李雅轩太极拳法精解》)。
如果无心意气神,无腰身带动,光用手脚做简单的肢体运动,就没有太极拳的韵味,也无太极拳的上述特征。
在推手和技击上,也会表现得生硬呆板,不松不沉,没有内劲,易为人制。
(二)“不动手”易使全身放松,内外相合,从而达到上下一气、浑然无间的奇妙境界
前面说过,“动手”是肢体的局部运动,易起强劲(拙力,硬力)。强劲一起,全身僵硬,下盘无根,身体上浮,内外不合,重心不稳。
相反,“不动手”所练在神,故能身心松静,内气充盈,使内(心意神气)外(腰身臂腿)相合,上下一气。
杨澄甫宗师说:“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也与之俱开。
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也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太极拳术十要》)。
(三)“不动手”利于腰腿运转,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使之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全身运动,不是靠手脚自动完成招式和技击动作的。
即腰身在意气的引导下,把手送到准确的位置。这样就会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十三势行功心解》),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习练太极拳,如果“单抡胳膊手”,主动地、局部地做手上的动作,意气必然专注于手而无法催动腰身,也无法带动手脚。
这样打出来的拳架会显得呆板僵硬,动作不连贯,手和腰腿断续脱节。
如是练拳,“可能一生也摸不出太极拳的味道来,愈练离太极拳功夫愈远”(李雅轩先师语),或“7欠远也练不成”(杨振基宗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