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从六方面讲贯通劲的根源之道

太极拳博大精深,博就博在它吸收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兵家、力学、医学等古老文化之精髓,深就深在它受道教吐纳、导引、炼丹行气之术的影响,在练功中,丹田内气的收与放,只是一种感觉,无法用仪器测量。

在众人看来,太极拳以意导气的练法是非常玄妙的。太极拳“贯通劲”正是自上而下、以意导气,气贯周身、脚下生根、阴阳互变的反映。

“贯通劲”的修炼,需要一个从善中求静、静中求松沉、松沉中求虚空、虚空中求贯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我国古老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太极拳博大精深文化之奥悟“贯通劲”根源之道

1、《易经》的影响

“太极”一词来源于《易经》,太极拳的虚实和“八法”也来源于《易经》阳阴和八卦。

《易经》关于阴阳八卦学说,对太极拳练成“贯通劲”之后,丹田的阴阳内转,腰胯的虚实转换,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和八八六十四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太极拳的真谛源于《易经》。

2、《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道,二是德。道主要含义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自然之道,谓之“道法自然”。

太极拳外形的任何动作

太极拳外形的任何动作,都是丹田的阴阳互转、腰胯的虚实转换在外形的自然反应。德在太极拳中的主要含义是善德。

善与德是修炼太极拳做到心静的思想总源头。有善心则静,有德心则安,心静则气沉,心躁则气浮。气沉则中气下贯,气浮易横气填胸。

实质上,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总之,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善德,要做一个好人。

3、儒学的影响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和“无过不及”中正原则的论述,是练好太极拳“贯通劲”的重要法宝。

掌握了孔子关于“中庸之道”和“无过不及”的中正原则,在练拳中就能处处做到中正;在思维方面有"守中用中"的意识.

习拳走架时,就能周身中正安舒,双人推手时,就能通过发挥自身中轴作用,稳定自己重心,破坏对方重心。

在习拳中,把握好孔子的“中庸之道”和“无过不及”的中正原则,“贯通劲”的练成,就可以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4、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关于吐纳导引,炼丹行气之术,是太极拳成为内家拳的重要思想基础。

吐纳导引、炼丹行气之术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健身作用,二是增加武术内功作用。

在健身方面,通过以意导气,可以自上而下疏通主循环、支循环和微循环,还可以打通过去活动不到的一些支循环和微循环。

根据中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气血畅通之后,过去因气血不通所产生的疾病则自然消除。

通过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吸入的新鲜空气,消化系统所产生的水谷之气,加上先天丹肾之元气,一同形成练功中所产生的混元之气,沉于丹田,贯至双脚,又通过内三合,形成“贯通劲”。

5、兵家的影响

兵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孙子兵法》在政治上强调君民一条心是取得一切胜利的保障。太极拳拳论所讲的“心意君来骨肉臣”和兵法在政治上的含义是相通一致的,这是其一。

其二,孙子兵法的虚实论,以及近代战争中避实就虚的游击战术,和太极拳中的虚实辩证哲学观点也是相通一致的。

其三,兵法中知己知彼的侦察手段和太极拳推手中的听劲功能也是相通一致的。

太极拳受兵家的影响,不仅如此,比如太极推手,看似两人推来转去,实质上两人之间在劲力的变换,身法的转换折叠、大脑的反应等,非常复杂,如同两军作战。

在两人推手中,如何保持“贯通劲”不断?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6、中医的影响

中医经络学说,对打通人体大小周天,对太极拳“贯通劲”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尤其是任督二脉的走向和疏通,必须弄清,不可马虎。

督脉为阳气应上行,任脉为阴气应下行。任督二脉的气行走向,既是生理健身走向,又是练功行气走向,两者走向是一致的。

任督二脉的走向与大自然天地之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也是一致的,正所谓医拳相通,天人合一。

总而言之,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在太极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