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跳跃性的4点原因
现在许多陈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碟其中包括一些大师的演练,把很多的跳跃动作进行了删减,或者是改动.
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具有其他任何拳种不具备的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堪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为经典部分的内涵。
掌握这些跳跃动作决非易事。正因为陈照奎师傅当年正值盛年,才得以使这套拳架在他的鼎盛期给人们留下了范本,也直到凌老师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为什么以80多岁的高龄还要勉为其难地去完成这些跳跃动作而不作删改。
他常说:“在我这里少了一个,到你们到我这个年龄跳不了,再教学生就变成了少了两个,学之不易,保全更难。”
我们同样可以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对陈式太极拳“创新”,“改编”,但是,把这套拳原原本本地留给后人,才有可能让子孙后代把陈式太极拳传承下去。
陈式太极拳跳跃性的原因
1、跳跃是近战攻击的需要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道家思想贯穿始终的武术,充满了道家“无为”、“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辩证法,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意识境界的修炼。
但太极拳毕竟是一种武术,在面对对手先发制人的攻击时,你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和实在的动作才能引敌、化敌,才可能后发制人。
太极拳的攻击,因其后发的原因常常在被动中迎敌,这被动要转化为主动,就要求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而有力的攻击方式就是近战。
2、跳跃是为了“合”
拳经里讲“引进落空合即出”,“谁先合,谁先赢”。什么叫“合”?
在通常的拳击比赛中,拳手互相挥拳如雨,真正能命中的,其实只占少数,有威胁地击倒对手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例子见之于跆拳道、空手道等等。而太极拳的攻击与防守是密不可分的,防守就是进攻的开始,而进攻又包含着防守的动作。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引自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拳的“合”,是指在判断出对手攻击,并待对手攻击的定势已经形成,出拳,出脚的轨迹、方向已不可改变。
充分利用对手这种攻击的可判断性和不可更改性,“舍己从人”,放大对手的攻击趋势,顺势改变对手的攻击方向。
这就是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引自《道德经》)
3、跳跃增加了攻击的点、面
陈式太极拳虽然讲究近战,但由于运用了各种的跳跃,也解决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的问题,采用了见远不见高的蹿步跳,如二路拳第十八式的“飞步拗弯肘”。
虽然讲求“拳走低架”,有仆步、雀地龙等下三路的动作,但是也有原地旱地拔葱、翻身盖顶、拳肘下砸的腾空跃起,如二路拳第十六式“翻花舞袖”。
跳跃动作使攻击点面成与身体交叉状,指上打下,防下我就跃起,犹如油锤灌顶从天而降。
“二起腿是上跃法……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
陈鑫《太极拳论》对这些跳跃动作曾有详细的记录,但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在演练中完成这些动作。
4、跳跃要“分虚实”
陈式太极拳的跳跃,仍然具有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跃起要轻松,落地要松沉的特点。
“自由架势懒龙卧”,就是指落地生根,如板上钉钉。落地的同时即是攻击的开始,也是合住对手的“中定”。
因此,跳跃要分虚实,两腿先后跃起,两脚叠次落地,在跳起时利用腿的带动空中转换方向。
“拧腰转脊与旋踝转膝”,落地后两腿分虚实,随即可以虚转实,实变虚,对已经被控制的对手发起攻击,这样的攻击具有百发百中的威力。
为了在瞬间使实脚落在实处,虚脚不失控制,先着地的脚要震脚,“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陈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