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掩手红捶
何谓圆裆松垮
裆即会阴,任督二脉交汇之处,经络学说中任督二脉皆起于会阴。胯指髋臼连接处及其周围肌肉组织,两胯构成的拱形内弧即为裆,所以圆裆松胯成的。太极拳要求裆要圆,圆有虚圆之意。
百会与会阴上下相对,百会的虚裆劲下沉上下相照,上下劲力对拉拔长,有利于身型保持端正,劲气上下运从而使周身转动既轻灵又沉稳。胯要松,则劲气宜于贯注下肢,并加大下肢围。
裆胯部位的松活端正是内劲运转的关键,常言道:“腰裆膝,太极拳的裆在任何时候都要圆。
两胯松开,大腿内侧肌肉微向后外撑,两膝略扣能圆。会阴处徐徐上提,皮肤有下荡之意,则裆可虚。
裆部的虚圆协调能使撑开,旋转灵活,是使腿部可由弧形转换虚实的唯一基础。所以只有在圆裆况下,才能使劲力起于脚,发于腿,上升腰脊而行于手指,节节贯串,完整臀部内敛,腰胯松沉,裆劲自足。
裆劲下足则膝节更为有力,足底也就而稳固。裆劲下沉与气沉丹田相互协调,使小腹更为充实,重心也更加稳固则转动更加灵活。
下部裆劲下好,上部顶劲领好能更好的发挥立身中正又对作用,所以历来“提顶”与“吊裆”都是相提并论的。
胯,对于下肢来讲,属于根节。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首先要求松肢三大关节胯、膝、踝,首先要求松胯。
拳论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则腰腿难随,可见松胯之重要性。
胯为人体上下运动之总枢纽,下肢的虚实及上下的相合相随都是在松胯的基础上完成的,胯松开则腰腿的动作更为灵活。
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的间隙加大,运动幅度也因之得到加大,运动更加灵活,内劲得以上升至腰脊。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两胯的转换必骨盆的运动。骨盆如盆状承托躯干,骨盆端正则身体自然端正,而骨盆的端则取决于两胯能否平衡。
因此,太极拳要求两胯在松沉的基础上胯节直竖,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与两肩相对,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保持“立身中正”和“尾闾中正”。太极拳还要求在松胯的基础上微微合胯。
“合”在桩法中专求蓄气储劲、合胯可以促使左右胯与尾骨的收敛,自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聚合,成为三点劲,从而达到“合胯以固根,敛臀以聚气”之目的。胯部的松合可使下肢行灵便,重如劲松之稳固,活而不偏于漂浮,稳又不偏于僵滞。
松胯是在圆裆的前提下、规矩要求的限度内放松,以自然、舒适、稳固裆之下松垮,可使裆的开合虚实同腰的变换虚实密切配合,腰裆松活,动作不滞。“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巧,在下肢就表现为腰裆的变换,潜移默内动不为人知。
发劲时,腰裆部的变换助势有利于正确的发劲和沉着松静专扣裆拧腰,内劲方能沉着透达,腰裆不松不活,内劲的转换就会偏于迟钝。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掩手红捶
掩手红捶是传统太极拳中具特色的拳式之一,是说明动作的,它在套路中多次出现。此招在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
如对手在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掩手肱捶”。
“掩手”就是要求在做动作时,先把手遮盖起来下沉蓄势,然后脚蹬地,由腿而腰而脊而臂而捶,拳放弹抖而击,节节贯穿,力发一点。同时,左肘后击三分,所谓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红”字有“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而“红”字在陈鑫所著《太极拳图说》中解释:“红者,不留情面,而尽力击之。”后有人将“掩手红捶”作“掩手肱捶”。
纠其字意,肱是指肩到肘的部位,捶即拳,都不能说明动作,而“红”的意思能很清楚地表明动作。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套路将要结束了,通过收势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
其二是“收藏”的意思,练拳时气遍身躯,结束后气要收于丹田。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飞跃。
不仅练习套路时,要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要认真做好收式。
收式两手下垂的动作,是手掌在大腿两侧,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则落在风市穴上,中指尖点接风市穴,是一种简单而且效果很神的气功点穴法,能把对人体有害的虚邪贼风拒之门外,能排除各种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