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身法中正

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练太极,现在很多帅哥美女也加入到打太极拳的行列。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和身法中正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练习太极拳的身法中正和气沉丹田,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练太极拳如何身法中正

(一)虚领顶劲

练太极拳的身法中正,就是在打太极拳的动作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不偏不倚。

陈鑫说:“身必以端正为本”,“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推倒。”

身法中正的标准和方法

身法中正的标准和方法,是以头顶百会穴与月当内会阴穴要始终保持着垂直线,即所谓:“上下一条线”,使身法在任何变换状况下,始终保持中正,那就重心稳当而能支撑八面,经得起敌力的打击而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想要练好身体,就必须要保持身体在动作的时候,要在一条直线上。要注意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虚领顶劲照字面上讲是:虚虚领起头顶的劲,也叫做“提顶”,与“吊月当”相提对称的。百会与会阴的上下一条线是身法中正的标准,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用劲的方法,是要轻轻虚虚地往上领起。

所谓“顶劲”是前面所说的“中气”,即以意行气的气,向上行于头之谓,这一股气要用意来领到头顶,不领则气塌,但是也不能领得太过,太过了全身之气都在上面,足底不能稳当,而且顶部失之于硬,转动不灵,显露笨象。

因之要虚领,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轻不重,似有似无,祇要以意有一些些领住即可。领其全体之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头容正则全身端正矣。

(二)尾闾正中

尾闾是人体身上的一个部位,原本是很中正的。

如果在打拳动作中身法不能保持中正,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那尾闾部位就呈显不能正中,身体就要失去重心垂直平衡了。

因此尾闾正中成了保持身法中正的标志,它的作用好像一条船在航行中的舵,保持平衡与转动方向都是靠舵的运用。

打拳时尾闾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并且尾闾负担着人体的上体重量,有着稳定重心的作用。

尾闾正中在练习拳架时的练法诀窍,就是要将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部(也就是丹田),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

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那就能保持身法也始终中正了。

练太极拳如何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要把动作与呼吸配合,这是指太极拳功夫已经有了相当熟练的程度,纔能够做到的。倘使一位初学者连照顾手足的动作都照顾不周,那能再要求配合呼吸呢﹖

再说呼吸是始终要保持自然的,所以无论练太极拳到如何程度,呼吸一定要自然。

初学时祇要在每着势成时,尽量呼气呼尽,同时放松腹部(包括小腹)肌肉,用意想象气沉入小腹深处,那就初步已经做到了气沉丹田。

以后练习日久,功夫渐进,丹田沉气自然日渐充实,那就是陈鑫所说的:“势到成时,气归丹田。”,也就是他说的:“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这样呼吸任其自然,决无流弊。否则着意逼降硬将小腹鼓气,以为如此气沈丹田,必致百病丛生,练拳 原想健身,未得其益,反受其害,慎之慎之。

丹田的部位在脐下小腹,相传说在脐下三寸,但是也因人而异,所以无法说出确实的地位,祇有学者练习日久,自己觉得在小腹有充实的情形,那就是他的丹田所在。

所以陈鑫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

练拳时如果能够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沈直竖,那下部自然会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份的骨节和肌肉,用意来尽量放松下沉,则自然就会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膜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有助于气沉丹田,可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

但是必须知道,练拳时不是自始至终采含胸拔背的姿势,祇有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纔要用这种姿势,在定式时胸背必须平正。

这样就为了要配合开合呼吸来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在伸缩的情形下锻炼。至于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也是要通过一呼一吸,起着鼓荡的作用,纔不致于有把气硬压到丹田的毛病而生流弊。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着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练拳的要求来做,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就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就可以有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的益处。

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部耸起,肘部上抬,就会破坏了含胸拔背的姿势,因而影响到气沉丹田。因之气沉丹田与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都有关连的影响。

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