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掌握二水太极拳练功方法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其实有很多的,选择一个正确的练习方法对于太极拳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正确的方法在自身的时间上和精力上大大的减少了,从而可以提高太极拳的学习效率,我们很多人都不能选择正确方法。

对于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叫做二水居士的太极拳练功方法,听起来比较的难理解。

懂才神秘

二水居士、大象无形、大象无形

象是学生写字,从米字格描红入手。到临贴、写碑、乃至追求笔墨情趣,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而每一阶段都自以为摸着了太极的真谛。似乎瞎子摸象,抱着象腿,以为大象是一棵大树,摸着象耳,以为大象是一把蒲扇。其实蔡先生这头“太极之象”实乃大象无形。我根本摸不透太极是什么,而摸着的感觉都象瞎子般幼稚可笑。

然而正象探索永无止境的书法艺术一样,从描红、临贴、写碑入手,便是不二法门;欲探求“大象无形”的太极真谛,也只能象瞎子摸象般的以摸索象耳、象腿入手,这便是习练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描红的要点

在初学拳的时候,有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是正常的。

究其原因:太极并非简单的手足运动。拳论有云:“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生俱要轻灵”。可见太极拳是以虚拟中心线为轴线的周身运动。历代拳家将太极拳概言为“守中拳”,以区分行意拳的“变中拳”、八卦拳的“无中拳”,道理便在其中。因此,寻找这根虚拟的中轴线,虚藏、活守这一中心轴,其作用无异于习练书法者找到了一根品质上乘的狼毫,得心应手了。

“丰字”狼毫

众多拳论家将太极创始人附凿于武当张三丰,其中一个理由便是:这一“丰”字概括了太极拳的精髓。笔者虽不敢苟同这一牵强附会之说,但从汉字象行的角度去深刻理解这“丰”字,对处学者太极拳理不无裨益。

凡内家拳,大多讲究精、气、神。从太极拳角度去理解:“精”者劲也,是太极拳特殊的发力方式;“气”即气血,遵循中医和气功的经络气血说;“神”即意识。人之周身,主宰于脑,神即为主宰。主宰者,太极也。太极拳便是练脑的拳,练神的拳,练意的拳。劲,属阳,从两足生,沿腿外侧足三阳上,走丹田,对穿至命门,顺督脉过玉枕,一路沿手三阳贯于手指,另一路虚领顶劲,直冲百会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指的就是属阳的劲路。气,属阴,一路由百会过人中下行(自身的劲化为气血),另一路来自两手心(对敌时,对手的劲可转化为自身气血),两路气血沿手三阴至膻中,通过含胸拔背,走任脉,气沉丹田,对穿至命门,沉至会阴,然后沿两腿内侧足三阴,沉至涌泉入地。所谓“清气下降”指的便是气血。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讲的便是这一道理。太极由“神”而“精”“气”,“精”“气” 由“神”而合三为一。“精”“气”这阴阳动静的路线,在“神”的指引下,在周身走一“8”字形,便是太极图中两尾生生不息的阴阳鱼。“人身一太极”讲的便是“精”“气”“神”的运行变化。

在初学拳的时候,一定要领悟到这和运动的路线,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几个困难。

道家称之为“三桥”。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黄庭经》云:“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可见这一关卡历来是练“精”“气”者的困难所在。过这一关卡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历代练家都对此有精辟的描述。“如沿椅角”、“如坐马桶”、“如任便状”等等。过了这一关卡,便是下丹田的工夫了。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过不了这一关,上行的劲难于分为两路,两路气血也难于汇集下行。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不是两个动作要求,而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中丹田的工夫了,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指导精气互生互化的总指挥部,俗称“上丹田”。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猴头永不抛”。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却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恰似象形的“丰”字。这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做到了“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了学练太极拳的基本条件了。正象练书法,有了一根运用自如的“丰”字狼毫了。

跟蔡先生学拳一个多月,习练太极拳起势中的第一式“站桩”,通过对蔡先生腰胯、命门间的触摸,便会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而不得要领者,往往练拳一二十年,对此莫衷一是,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可以试想:一个对毛笔运用不熟的人,纵使会写各种字、各种字体,也不可能体会到笔墨神趣的。

大象无形

米字架

学练书法,“米字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对习拳者而言,太极拳是立体的书法艺术。学拳时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平面的“米字格”,而是需要寻找一个“米字架”,一个有脚踝外展,腰胯外展,肩肘腕指外展的三个“米字格”搭建而成的一个“米字架”。当然,这也是一个虚拟的架子。所谓“盘架子”,行拳时盘的架子,便是这个虚拟的架子“米字架”。历代练家虽没能明示这一“米字架”的存在,单都对此有许多生动的描述,如“立牌位”、“搬马桶”、“扶八方线”等等。

蔡先生教拳,从不主张我们跟在他背后比划。而是三两天一招、三两天一式地教,而且手把手的讲解每一动、每一招的动作要领和劲路走向。并且特别注重腰胯如何带动四肢在三个平面“米字格”上的“点横撇捺”,甚至将每一劲路的“启承转合”都一一讲透。与此同时,蔡先生还常常通过“喂劲”来导引学生对劲路的了解。

时下,公园中,我们常见许多拳师带领一大帮人比划太极拳,往往不得要领,就象没有掌握运笔技巧,不懂“点横撇捺”时毛笔的起、提、顿、收,就去临贴写碑,那时一辈子学不到真工夫的。

跟蔡先生学拳三个多月,通过蔡先生的喂劲,我逐渐熟悉了每一动、每一招的劲路走向和劲的启承转合。轻轻一提手,便可将按住我手的对方跌打出去。这让我深切理解“四两拨千金”并非夸大形容之词了。

由此可见,初学者切忌贪多,宁精勿滥,力求认真地将老师的身形变化在自身的米字架中一一临摹,力求做到每一动每一招都将老师的“喂劲”吃下。细细消化了,便是自身的工夫了。所以说“师傅领进门”,师傅的责职并非只是领路人,而更象喂孩子吃饭的“奶妈”。我身上的劲,全是蔡先生一口一口喂给的。因此,检验师傅真假工夫的唯一办法,不是看他的拳架是否漂亮,而是看他会不会喂劲,看他能不能轻轻松松、干干净净、空空灵灵地将劲一一化尽。不会走劲,只求架子漂亮的不叫拳,而叫体操。这是初学者必须明白的一点。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