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如何理解太极中的劲的概论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武术的象征,其中拥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知识,一直传承至今。这与它自身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它完美的把武术和健身结合在了一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练习太极拳,没有认任何的限制。

练习太极拳需要的是心静,这是关键的前提,只有心静才能练习。

太极曾为技击而创立,这从即使是很抽象的拳经里也可以看出:“发劲如放箭”、“英雄所向无敌”、“耄耋御众之形”等等。如果把技击比作打仗,撇开战略战术及人的因素,太极取胜的武器就是劲。

那么,这个劲是怎样的呢?从拳经中,我们知道这个劲不是那,种“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先天自然之能”。事实上,这个拳劲归根结底是由肌肉收缩及身体位移并与地心引力相作用产生的力。

太极劲的类别

太极劲的类别

太极拳需要练的整体的来说有一个劲,那就是即整劲,或日浑圆劲。

其它诸多劲的名称,如听劲等,只是根据运用时的功能来称呼而已。练得劲整时,所谓其它各种劲都有了。比如听劲就是用整个身体去听(实际上是去感受),有了整劲,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劲。推手时,如对方功夫高出自己很多,你就会感到对方时时都打到你的重心。这是因为对方的整劲比你好,调整变化比你就快得多。

太极劲的练习

求得拳劲的关键是首先要求“得力”,有得力感后才能进行运劲(也就是练架子)练习。得力在拳经中已有描述。比如“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李亦畲:“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杨澄甫)。这个得力是指周身处处得力。不得力时,就会“身便散乱”,“气亦随之而上”。不少人各种套路练得极熟,但推手时遇到本力比自己大的对手,往往就无可奈何,关键就在于没有周身得力,其身“散乱”,不具备那种既能走化,牵制对方来劲又能不失时机予以还击的拳劲与对手相抗衡。

劲的练习分为两个阶段

太极劲的练习可分为被动阶段、主动阶段。“以心行气”是被动阶段,即有意无动的阶段,身体不动,静中用意念去感受遇触而动及想象如何去动;“以气运身”是主动阶段,即以意导动阶段,是主观意识上要采取行动。被动阶段的练习为得力练习,主动阶段的练习是运劲及发劲练习。下面分而述之:

得力练习阶段

在这个练习的阶段中,主要是自身的意识练习。

这就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中的外形上的静。这是一种欲动不动、欲动未动的“气宜鼓荡”。拳经中“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中的“得机得势”就是得力。这个“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只能在被动练习这一阶段求得。没有这个“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功夫,一上来就以“散乱”的“身”去练架子,向前退后都不能“得机得势”,这拳劲从何运起?

王芗斋先生创意拳,并提出“争力”的概念。争力就是周身得力并寓浑圆、开合鼓荡之意。太极拳理论中“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已有争力的雏形。拳经中的“气贴背”、“含胸拔背”、“护肫”都是指的得力,或者说得力感。“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八面支撑”,讲的也就是争力。

进行得力练习时,初练时遵循太极的原则求得全身放松,再逐渐过渡到求得力。这个得力终应是无处不得力,“节节贯串’,‘周身罔间”,达到通体皆有得力感。周身得力才是真正的得力。只有这样,身才不会“散乱”。

笔者以为得力是全身肌肉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全体一致、思想精神高度集中的“战备”。虽然没有动作,肌肉已经处于兴奋,跃跃欲试状态,“战前动员”已做到家,“蓄而后发”中的“蓄”就是得力。根据笔者体会,练劲难的部分是求得力。得力太抽象,要放松去求,而且非达到全身得力不能致用没有明师指点和苦练,不易练得。

运劲练习阶段

感到处处得力后,方可进行运劲练习,即通常所谓“盘架子”或“走架子”。这就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中外形上的动。也就是说,练时可采用或动或停的方式来体会整劲。到了这个阶段,即太极的主动运动阶段,才有可能将“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才会“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运劲练习要从单个动作入手,从慢动作入手,“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一开始以练架子来求劲是无本之木。不得力,无论腿抬得多高,势下得如何低,姿势如何标准,充其量只能练练肌肉,伸展一下筋骨,其作用跟柔软体操差不多。即便能因动作熟练,肢体配合协调作出快速打击动作,也远远不是拳劲。及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无论何式太极,只要练到得力后,都可以用来作为运劲练习的手段。反之,如周身不能得力,尽管各式太极拳都能练得滚瓜烂熟,练到老,也不能获得太极的真谛。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