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练架当中的连式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太极拳练架当中的“定势”,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连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连贯程度不同,却都是练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好之后对我们大有裨益。

连势,相对于定势而言,动作变化较多,虚实相生,需要我们在练习中慢慢揣摩。其要点如下:

(一)动中的太极状态

连势不.单单是外表上的连贯和动作上的开合,更主要的是要在连绵不断的动作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太极状态,从而做到动中有静。记得少年时,吴图南师爷教我连势。我只求势上的连贯和形体上的优美,却忘记了太极拳更主要的是内涵,动作竟愈练愈快。师爷为人祥和,对我的不足未一语道破,只持髯笑道:' ‘小李子,你这拳有个别名,叫太极花拳。”我不解,愣呆呆地追问其意,师爷指点道:“你虽势势相连,但其中缺乏内容,在练习连势时细细地体会太极势的状态,自会有收获。”不知什么时候,经过多少次的反复摸索,我终于领悟到了在连势中保持太极势的重要性。

太极势中“冲气以为和”的混元状态,自然而然相应地产生了势中的中定与动作中气的中正安舒。随着气的运转,逐渐超越了动作的轻灵圆活,而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轻灵圆活。古人形容其“节节贯穿”“如盘走珠”“随曲就伸”。我体会则如山中之溪水,如千初之游云,随势而行,连绵不断。这种轻灵圆活可以说基于筋骨韧带的变化,又高于筋骨韧带的变化;初之于筋骨,终之于气。二者相合,自令动作协调,应用时亦得心应手。

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虚实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听连势中的韵律

在蓬松的基础上,肢体及身躯,自骨至筋至皮,通过训练会层层松开。人体就如同运输的管道,其中包括气血的流动、劲气的进退抽添,虚实开合的折叠转换,如此也可感知“虚灵在中”的奇妙。此即吴图南先生所说的“无一处不通畅”。由于其始是用意念指导身体的变化,故称之为“以意导体”。

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时就以意导气呢?(拳经》中总结道:“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里说的“意”实际上是“以意导体”的意;而这里所说的“气”是在习拳之始,还没有基础,就讲求以意导气,反用意太过而造成的气滞。太极拳劲气的运行,即如流水就势而行,若有用意太过之处,即若水中有闸,断其流而使其滞。此时宜虚其意,可遵《黄庭经》 所云,寻求“体虚无为身自闲”的境界。这里所说的“自闲”, 是劲气顺拳势动作而自然流动。对此吴图南先生指出练习太极拳要“无一处不顺遂”。

在“无一处不通畅”“无一处不顺遂”的基础上,随着有序的动作,人体的劳宫、涌泉,及皮毛自会开合,使人体的气机与外界自然息息相通。用意通过动作形体的变化,诱导体内劲气虚实、开合、刚柔等阴阳的变化,此即所谓“以体导气”。太极拳的劲气变化源于形体动作,又超于形体动作,随着流畅的动作,意趣变换,气若水云,流动无间,而且在变化消息的瞬间去感悟其折亚转换。

练架时要注意把握节奏,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一招一式都透露的和谐之感。

(三)动作的升降与起伏

升降是修炼者在打拳时,动作随气上下而起落的一种形式,是人体气机变化的过程之一。由于《 拳经》 中有云“勿使有起伏”,故有人机械地取消了太极拳中动作的高低变化,打起一套拳来动作外形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即使是下势、金鸡独立等姿势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拳经》 中所述的“起伏”,其实是对在气不稳定的状态下,动作与气不协调的一种形容,而不是泛指动作的高低变化。气以太极势为基础而结合动作的升降起落,升起则犹如万壑之云生,降落则犹如千初之云归,自涌泉顺势而出人,从而保证了行功中太极势的始终稳定。缺乏气机稳定的可称之为“起伏”。起伏在行功中会使动作转换不连贯,而出现凸、凹、断、续,使动作缺乏稳定性、协调性。在具体应用上则自然会有顶、丢、瘪、抗,而令对方有机可乘。因此在太极拳练习的时候讲究“根起根落”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细慢中求

在连势的练习中,首先要把练拳的速度慢下来,在缓慢的动作中体悟松柔气感,寻求中正安舒、轻灵圆活。细细地品味意、劲、气的虚实、抽添、开合、升降· 一在慢中才能用意或导阴经、或导阳经;或用梢带根,或用根带梢,继而在每一动中体悟面、段、条、点的连续运动。持之以恒的修炼自可达到虚空粉碎这一高级境界。

通过对太极拳、太极功的修炼,心性渐渐具有杜甫《江亭》 诗中所云“水流心不变,云在意俱迟”的志趣,在行功练拳时有着心意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感受,且能由静而悟、而练,以道悟拳,以拳证道,勤求精进,进而明道立德,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有着高尚道德的人。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