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关于初练太极拳中的形气力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投身到其中来了。那么,作为初学者,应注意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太极拳的形、气、力,这三个字对于太极学入门有着重要的意义。

练习太极拳,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方法,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成效,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何为形、气、力。

初练太极拳动作缓慢,这是它的形,不是它的法.太极拳法是刚柔相济,牢而有根.外形虽然柔和却坚韧有劲, 不是轻飘无根,如萍浮水面.用太极拳御敌,只有缓慢的形而无刚捷的法,那就是一种挨打的玩艺.所以对太极拳的形,法,功,等含义,学者如能分辨清楚,才算进入了太极拳的门径.

开始练习太极拳应从腰腿基本功和太极桩功学起,有一定基础的再学太极之型,把软绵绵的毫不着力的太极拳十三势外形练好,练准确,要想练出真功夫,还必须追求太极之法。

太极拳法是刚柔相济,牢而有根

众所周知太极拳以“四两拨千斤”出名,初学者须知“四两”之力也是通过练习基本功而来,四两与千斤是相对的,只有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运用武功才能有成效。

学好太极拳之形以后,再经过练习摸劲,就会觉得自己双臂沉重,有点劲儿,但是这股劲只是身体强健的 表现,还不足以应敌。如遇臂力强大的对手,要想化解对方的攻势还不可能,更别说打倒对方。这就需要 进一步追求太极之法,研究其应用技术,增加自己的劲力。这时的练法要一改以前的柔绵缓慢的练法,应练习太极拳快架和炮锤,由柔变刚,以悟太极拳所寓刚柔之法。

前辈名家杨班侯先生在练习太极拳快架四隅锤时,四锤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顾{椐(永年县志)记载}。前人练习的方法是将太极拳的拳 式拆开来练习,一式练好,再练一式,能柔能刚,可疾可慢,知道用法变化,直到把太极拳全部拳式练完,式式有劲,式式能用,然后再练散手对打,推手,大捋,并由本门师傅亲自喂劲,挨打吃苦,要费几年时间才可收获太极之法,才能够刚柔相济,实际运用。

如果说,太极拳练的是气,并不是力,气是从柔练出来的,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实在是片面之谈。

太极拳柔中带刚,寓意为柔肉中自有劲,并不能将以柔制刚的柔理解为弱或者无力。

须知,太极拳练气,是后的功夫,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精就是精力,也就是劲力,如无一股劲力做本钱,凭什么东西去化气,化神呢?练气和养气二者不同,练气必须先有气为本钱,而后可练。养气就不同,老弱的人,均可以养,养气就从无气养蓄到有气。学习太极之形,就是养气,以作为练气的本钱。单靠柔慢的太极之形,是养不出足以供锻炼的气,至多就是身体略强壮些,所以必须再求太极之法,以直接增力,间接增气,气和力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所以才叫气力或力气。

力是聚于筋肉之间,故称体力,气藏于血液之中,所以叫做血气。因此气和力是分不开的,如无气,力难使得出,如无力则气无凭籍,无力之气是不可以攻击强敌的。气离不开力,力也离不开气,有力的气才可以使用,才够做为练气的本钱,气和力结合叫做“劲”,是太极拳术中不可少的。《太极拳解》中讲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学者不可误解它的意思是以极柔软的练法,就可达到极坚刚的地步。所以练习太极拳应该是刚柔相济,这是合科学原理的。

练太极拳还需注意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又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中持续进行的。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