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中稳字的重要性

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慢练的武功,慢练是为了求“稳”,“稳”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稳”字在太极拳中的意义,希望借此可以提高大家学习太极拳的水平。

“稳”字对于太极拳的意义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在太极拳中的含义。

“稳”指稳固、平稳之意。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指稳固。下盘稳如磐石,人莫能移。二指平稳。太极拳犹如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但又不能像大浪一样大起大落,而是微波涟涟,连续不断。三指稳住心神。一招一式认真仔细,专心致志,不因外扰而心慌意乱,经过如此长期习练,大可遇事不慌,忙中不乱,危中不惊。

“稳”中习练太极拳,可以从容地将太极拳的各种具体要领和要求练到身上来,练拳质量自会大大提高。否则,只求习练时问和套路遍数,不仅会失去太极拳的乐趣,还容易引起心情急躁。因此,只有在太极拳盘架过程中注重“稳”,自然就会不急不躁,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终目的。

“稳”字也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

“稳”字也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人们保持平和,这与太极拳的内在思想是一致的。

在太极拳的盘架中做到“稳”,除了具备寒暑不易、晨昏无二的毅力之外,还要在练拳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立身中正、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在动作轻柔缓慢的前提下,要求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密切配合。

第二,正确认识身法姿势与步法的关系,步法配合姿势以求得平衡稳定。此二者,尤其是步法,它是稳定身体重心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将步型、步法与姿势的协调程度和配合力度放在首位。

身姿与步法协调好了,自然可以达到“稳”的效果。

第三,要进一步做到内外协调一致,虚实分明,分清身法、步法和步型的虚实,特别是两脚的虚实,在运作时便于拳势的虚实转换,懂得重心倒换,明白每一拳势的重心所在,配合得当,行拳时就不会产生摇晃颤抖等不“稳”之弊病。

步型、步法与姿势

步型与步法是“稳”的根本保证。步型与步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姿势的正确与否。步型是姿势的基础,唯有步型配合姿势,姿势方能协调顺遂,内劲的顺逆转换、阴阳虚实转换和裆之开合以及腰脊旋转等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

脚的方位是步型的关键,务必认真地将其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太极拳的步型很多,常用和实用的是弓蹬步和马步,其次是虚步、仆步、歇步、独立步、点步、双扣步和插步等等。

所有步型都应遵守一个共同的关键原则,即非丁非八,而“少”字基本上是使步型做到非丁非八的基本准绳。

步型与步法是姿势的基础,是保证重心稳固的关键。只有姿势与步型配合得当,拳势方可稳固;只有步法正确,拳势的运行转换才能轻灵平稳。根据力学原理,太极拳的每一拳势都要求下盘稳固,呈三足鼎立之势。

但也要采用辩证态度来对待,不能过于生硬地求其姿势和重心的稳定,否则会使步型和拳势对应配合不协调,关节不顺遂,姿势也随之十分别扭,练拳就不能顺其自然,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行拳既要稳固,又要轻灵,看似矛盾,其实两者又相互依赖,不稳固只轻灵则漂浮,不轻灵只稳固则呆滞,唯有两者共存,行拳方能畅快淋漓。

盘架与推手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杠杆、分力、合力、离心力、向心力及重心移动等力学原理,步型不正确,拳势即不能符合这些力学原理,身体自然不能稳固。

只有在步型正确的条件下,拳势的形成及其变化才能符合这些力学原理,才能八面支撑,稳如磐石,周身行气均匀,呼吸自然.松静沉着。同样道理,步法也须与拳势一对应,相互协渊,一种拳势必须采用对应的步法,只有步法正确了,拳势的变化才能符合以上力学原理,练拳自然就能轻灵稳阎.连绵不断。

倘若步型与步法不正确,或者与拳势不能巧妙配合,便会影响到周身的协调性和关节的顺遂与灵活,周身行气也会因此而不通畅,下肢底部不稳,严重时还会使自身跌倒。

初学者,往往因腿上没得功夫,练拳时很难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容易前栽后仰,或者跪膝、弓背、哈腰。由于关节不顺遂,造成精神紧张,重心自然偏虚偏实,身体不能中正,虚实掌握不好,运动起来,身体难以轻灵稳固。

练一趟拳,累得腰酸腿痛,必然信心渐失。待锻炼日久,姿势转换娴熟,腰腿部有一定功夫后,关节逐步顺遂,才能掌握正确的步型、步法和拳势,三者才能慢慢协调一致,重心才能慢慢处于正确位置而稳定牢固。似此天长日久,练拳自然能够平稳轻灵,沿路缠绵,步型、步法与拳势的巧妙配合,蕴含在长期习练的过程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有明师不断地予以讲解指点,才能逐步得心应手。

总之,步型、步法与拳势相互配合巧妙得当,协调一致,重心才能平稳牢固,姿势与运动的稳与不稳,完全取决于三者配合的正确与否,以及协调、顺遂的程度。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步法与长拳有所不同,其中大的区别在于腿部三弯的折叠曲蓄。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