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简述学习太极拳要渗透四个疑问

太极拳在武术历史上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其实太极拳在这期间也有几次变革,而且太极拳的内容非常多。很多人在练习期间都会有很多疑问,太极拳教程里的内容详细,但是太极拳教学也随着不同的老师发生了改变,下面我们先看一下太极拳吧!

太极拳四个疑问的回答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贵在坚持,在练习中不断地领悟太极拳的招式招法,这样对提高太极拳的境界有很大的帮助。

一、打太极拳慢的对还是快的对

打太极拳不在于快或慢,而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这个怎么做到呢?首先要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熟记于心,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怎么做。

拳不管练的再快,必须外形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来摧外形,气到形到,形是随气而动,这样运动就是快而不乱,这样快才对。

如果在运气时,气到形不到,形到气不到,不是气过于形,就是形过于气,这样练就是快而乱,快也不对。慢而不散,就是在运动4,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如金刚,静如山岳,稳如泰山,就是用蓄劲而待后发,这样练就是慢而不散,练慢也对。

练习太极拳忌讳的是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等,这也是需要慢练的,打太极拳重要的是一气呵成,刚柔相济,虚实变化,这才是太极拳的精神所在。

二、打太极拳用气对还是不用气对

打太极拳应当是不用气,轻而不浮;用气沉而不僵。这样练用气对不用气也对。如果不用气,轻而浮,用气沉而僵,这样用气不用气都不对。什么是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无论是举手抬脚,如棉裹铁,轻而自然,这就是轻而不浮。

用气不是用笨气,死搬硬套,用气用的是先天自然之气,带有灵活性的,这样练就是沉而不僵,否则都是不对的。

三、说陈式太极拳是大架,杨式是中架,吴式是小架,这样说法对不对

这样说法是不恰当的。陈式太极拳初学时,虽然是由大架入手,但因其是刚柔相济,千变万化,是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忽隐忽现,忽刚忽柔,变化无穷的。

因此,陈式太极拳大架也可以说是中架,中架也可以收成小架,很多人把太极拳一句话死死的舒服住,那样是不对的。

四、打太极拳,应当先由刚入手,还是先由柔入手

打太极拳按规矩还是先由刚入手,练成功后,自然成了刚柔相济,但是教人时,必须灵活掌握,要因人施教,因身体强弱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如果教青壮年人,必须由刚着手,不然就没有基础。

如果教有病的人,身体弱的人或老年人,他们不能学那一层刚的功夫,那就教他们由缓慢着手,把身体练强壮之后,再学太极拳第二趟,把那一层功夫补起来。

为什么不叫他们先由柔着手,而是有缓慢着手,因为打太极拳柔是很宝贵的东西,很不容易练出来。

年老体弱者,初学者是有缓慢着手,而不时由柔着手,柔是多年功夫,千锤百炼才能得到。如化一块铁,本来里面有粗质,,经过铁匠用炉打一火去一层粗质,结果把粗质打完,就成了铁精。

等于太极拳初学时纯刚无柔,练一层功夫得到一层柔,把功夫练成后,才能得到刚柔相济的奥妙。所以打太极全是不容易把肉练出来的。

因此说,教身体弱的人先由缓慢着手,,待身体练强后,再进一步练刚。后练成外柔内刚。否则单纯无柔软,那就是外散内空,决不是柔。有人打太极拳由缓慢入手,练数十年功夫,掌无拴鸡之力,就是由缓慢着手没有基础吃的亏。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而皮质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这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十分有益。

因为打破了病理的兴奋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某些局部的病灶也就逐渐减轻或消失了。

练习时的“眼随手转”和推手中的“推荡往来”,有助于视神经和皮肤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2.有助于心血管系统健康

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时膈肌和腹肌收缩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充分开放,加速静脉和淋巴的回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3.增强呼吸机能

深长细缓的呼吸特点,对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长期练习者,呼吸频率会减少,肺活量和呼吸差会增大。

4.促进物质代谢

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对肠胃也起到按摩作用,促进肝内血液循环,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体内的物质代谢。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含量和软化动脉。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