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练太极独立托掌式如何达到沉稳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是一项稳打稳扎的功夫,修炼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如何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呢?下面随着太极拳,了解练太极独立托掌式如何如何达到沉稳。
练太极拳独立托掌式如何达到沉稳
稳是练习太极拳基础的功夫,只有保持身体稳态,才能自由舒展,才能保证动作连贯。
“独立托掌”式主体在独立步,独立步做得是否平衡、沉稳有劲是动作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注意左脚蹬地,左腿微屈站稳。
在身型上,头顶要向上竖,下颌微向内收,虽然气沉丹田,脊柱却要有上拔之意,带领右胯放松,右膝上提,使膝髌、大腿正向前方,尽可能高于右胯水平,小腿向内收屈,足尖下垂。
修炼太极拳要找到身体重心,每个动作要围绕身体重心线施展,可以保证身体做到中正安舒。
上肢动作要舒展,右臂前伸,肩向前顺,肘弯向上微曲。右手前伸上托,手腕高与肩齐,右肘尖下垂,与右膝上下相对。左臂向左侧伸展,取平衡的助势。左肘的弯曲程度与右臂相同,左腕略微内扣,使掌心向外撑,指尖斜向上。
左撑右托的双手臂,通过胸部连成宽大的圆形,眼神集中,注视右掌。为了有圆活的气势表现,上体可随右肩前顺,有微向前引之势,左臂伸展外撑已足可稳住平衡,不要将身体如木柱一样僵硬地站直了。
如何掌握太极拳动态稳
什么是动态稳呢?简单的说就是太极拳动作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式,也不论是单腿还是双腿,架式的高低,始终把重心控制好,在稳态中行拳。
太极稳态的方法有多种,学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稳定性,还能预防骨质疏松,同时提高身体机能。
可见动态的稳要求更高,也更难把控、更难表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练拳时出现诸如僵硬、晃动、摇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稳控住重心、不能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动态的准确表现才导致的。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怎样的表现才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稳健的动呢?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太极拳的动。打太极拳,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练拳的时候,一旦动起来,在体内体外、上下、四肢百骸都能够动起来。
所以,把“一动无有不动”理解成“一动无有不能动”“一动无有不会动”似乎更加明白和贴切。
只不过也不能把“一动无有不动”简单地理解成“一动俱动,一动就一起都在那里动”,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来”。
这样的想法和理解难免偏颇,因为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那里先动、那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而是周身都在运动。
正确的运动方法,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乱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动,不冒失动,或不动,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稳的重要性
“稳”指稳固、平稳之意。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指稳固。下盘稳如磐石,人莫能移。二指平稳。太极拳犹如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但又不能像大浪一样大起大落,而是微波涟涟,连续不断。三指稳住心神。一招一式认真仔细,专心致志,不因外扰而心慌意乱,经过如此长期习练,大可遇事不慌,忙中不乱,危中不惊。
“稳”中习练太极拳,可以从容地将太极拳的各种具体要领和要求练到身上来,练拳质量自会大大提高。否则,只求习练时问和套路遍数,不仅会失去太极拳的乐趣,还容易引起心情急躁。因此,只有在太极拳盘架过程中注重“稳”,自然就会不急不躁,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终目的。
“稳”字也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人们保持平和,这与太极拳的内在思想是一致的。
在太极拳的盘架中做到“稳”,除了具备寒暑不易、晨昏无二的毅力之外,还要在练拳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立身中正、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在动作轻柔缓慢的前提下,要求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密切配合。
第二,正确认识身法姿势与步法的关系,步法配合姿势以求得平衡稳定。此二者,尤其是步法,它是稳定身体重心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将步型、步法与姿势的协调程度和配合力度放在首位。
身姿与步法协调好了,自然可以达到“稳”的效果。
第三,要进一步做到内外协调一致,虚实分明,分清身法、步法和步型的虚实,特别是两脚的虚实,在运作时便于拳势的虚实转换,懂得重心倒换,明白每一拳势的重心所在,配合得当,行拳时就不会产生摇晃颤抖等不“稳”之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