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原始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纵观历史舞台,太极拳在其中是一枝独秀,太极拳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能,还有超强的技击功能。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安舒,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原始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太极拳对现代人有特殊的意义,每个人练习的目的不同,练出来的效果也不同,但是太极拳对现代人都有教育的功能。

一、虚静之于审美

练习太极拳,讲究一个“静”字。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认为“练拳要从无极始,虚实开合认真求。练拳的时候,没有太极、没有阴阳的时候就是无极,这就是‘静’”。

首先是“心静”,心不静则不专,要求练习者凝耳韵,“忘声返听”,不为外界声音所吸引,和周围环境脱开,心静神宁、摒除杂念、进入到一心练拳的状态。也就是达到一种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太极状态。

其次是身“竟”,初学者要以慢为主,将气沉于丹田,大脑中枢神经要保持兴奋与抑制,达到动静结合。

静,可以使人从急躁与功利、多欲与多思中超脱出来,进入精纯不二的境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快感。

特别是当太极拳的练习者达到第三阶段即神明阶段时,人就从以前的“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这三忘,达到所谓神遇、心听和形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

这种快感与老子美学中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很相似,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美感。

美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快感,美感不涉及人的自私欲望,在审美中人必定会超出自己狭隘的自私目的,也不会被使用目的所迷惑。

在达到一定境界的太极拳大师那里,打一套拳就像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一样令人舒心畅神。

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超越世俗的美感状态。在太极拳的演练中,能达到审美状态,就是潇洒出尘、超然物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演练者能体味到精神的清高与内在精神的感召。

“正是这种感召把人提升到普遍尘世的存在处境之上,使人觉察到自己的崇高精神与人格力量。美的光辉是照耀人们心灵的灯塔。”

进入审美状态的太极拳演练者可以唤醒自己心中积蓄的伟大力量,所以,当他们进入脱俗的审美状态,成为审美的人时,他们也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二、中正之于无私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练习者应遵循的原则之一。《论初学太极拳易犯的毛病(上)》一文中写道:“传统杨式太极拳,自陈长兴以下经历杨氏三代,在流传至今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了“立身中正”的独特风格。

其它如陈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凡是经久流传不衰各学派,尽管架有大小,势有不同,却也无不遵循清初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基本要求。”

“立身中正”是使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如“盘手时直身竖项,则精神提得起。立身不偏不倚,下盘稳固,就不易被对手牵动。”左蹬脚时,身体处于正面,不能偏于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辅助物体。

如封似闭时,“身体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两臂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肩不要耸起。”退步跨虎时,“右脚向后方退步时,要与上体转动同时进行。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摇晃,前俯后仰。”

立身中正,也就是说以脊柱作为中心,上体保持正直,正而不偏,不歪邪俯仰,不使身体各部失中,四肢动作无论如何转换,左旋、右转,自头部至躯干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外形正了才能安舒,气正了才能心胸开阔,心不斜。

“立身中正”虽然是直接地从肉体上要求人的正直,但是它却间接地从精神上也要求着人的无偏(私)。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身体是表现自我的载体,是精神的象,它感性地显现着人的精神。

1/3页
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