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原始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如果我们不想陷入不道德的境地,我们必须通过意念控制我们的身体。其次,从文字学上看,立身中正的“中”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就是“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写道:“中者,不偏不倚。”

中国现代美学家陈望衡先生认为,“《周易》中的‘中’在伦理学上也有公正的意思。”方东美先生认为,大抵孔子及其他儒家所谓“中”,都是指着大公无私的生命精神。

再次,是因为太极拳要求形神兼备,“立身中正”包括身正、心正与意正,强调意到心到身到。身正以意正为前提,意念在控制我们使我们身正时,也同时使人们的精神达于正直。

故真正的太极大师不仅立身中正,而且神亦中正。精神上的中正就是无私,也可以说是公正。公正是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并且被认为是美德的总汇。古希腊流行这样的谚语:“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整体。”

因为有了这种美德的人,他不仅能以德性对待自己,而且也以德性对待他人。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立身中正”是一种道德体操,它以肉身的形式要求着高尚的内涵从而提升着我们的精神。

三、均衡之于和谐

《张三丰太极行功说》认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余功保认为,“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练的就是阴阳,所有动作都是围绕阴阳元素来设置的。太极拳论,说的就是阴阳关系的理论,太极拳势,就是阴阳变化的结构。”

太极拳演练中的阴阳的变化其实就是阴阳均衡的问题,如动作上有节奏快慢、空间方位上的平衡,劲路上有刚柔、轻重等力量的平衡,意念上有动静、虚实等方面的平衡。

太极拳中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并且意念上的平衡即形与意的平衡是高层次的平衡,因为这种平衡是一种内和谐状态。

因此,太极拳在演练时,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和“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形意相随是太极拳的一大特质。太极拳是形意相合的拳。如松,不仅要求身体放松,松肩、脏腑放松,而且要求意松。

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

此皆心意与动作的关系。孙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孙禄堂认为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成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

故见其外,知其内,成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太极拳名家孙剑云认为,练拳要讲究内外三合。即在肩与膝合、肘与胯合、足与手合的基础上达于心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

打太极拳时,如果内外相背、形意不合的话,太极拳的演练者就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只是形态上在锻炼,动作缺乏神韵。

形意相合就是形与意的和谐。和谐是太极拳的高境界。余功保认为,“太极拳的风格可以开展,可以紧凑;太极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也可以‘刚七柔三‘,太极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

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太极拳讲求动静、开合、收放、进退的阴阳相济;太极拳讲求形体外动与意识内静的结合;太极拳讲求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招式皆由圆周弧状为主。

太极拳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高原原则是“和谐”。即各种因素在同一系统中如何和谐相处,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所以说,和谐是太极拳的主旋律,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身体的和谐。《黄帝内经》的讲习者曲黎敏认为,路怒一族多与身体内的不和谐有关,易怒之人是因为肾精不足。

五脏六俯和谐的男人是气宇轩昂的,五脏六俯和谐的女人是温柔敦厚的。形意相合的太极拳有助于人这一小宇宙的和谐。只有小宇宙和谐了,大宇宙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

2/3页
太极拳的好处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