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教程分解 太极拳怎么练才好

一是张公三丰的《太极拳论》。

二是王公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

这三篇是太极拳的总纲总论,重中之重。

三是杨公班侯的《班侯九诀》。

其中第一诀《全体大用诀》,对拳架一招一式的用意都做了概括总结,非常好(还有第八诀对拳架也有指导作用)。

四是杨氏太极拳老谱32目。

五是杨公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每一招的说明要在行拳架时仔细体会揣摩。

六是杨公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这些太极拳的经典论述如果真能落实到拳架里一、二成即可登堂入室,终身受益。

总之这个阶段行拳架不能再象第一阶段那样如木偶般呆板,跟行尸走肉般僵直,更不能全身如一盘散沙,局部妄动。而应该是以意领形,意灵形松,内静外柔,周身鼓荡,一劲贯通。既要有圆活轻灵的松柔劲,又要有上下一体,内外相合的整劲。

返自然,空架子。

这是习练拳架的较高阶段。在第一阶段按死规矩学练,至第二阶段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行拳架以意相领,走拳松柔弹活,举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门,僵紧渐去,松活已生的基础上,继续向内求,知进退、懂虚实、用意不用力。

说通俗些就是用心用脑子行拳,而不是单纯的用手脚等肢体走拳。而且逐渐形成良好的太极条件反射,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都是太极。就象赵济夫老师说的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太极拳的基本功法

采气、站桩(陈式太极拳有浑元桩、杨式有马步桩、川字桩等)、基本缠丝(或叫螺旋)功法,我认为各式太极拳都应该有个筑基的功法。

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吃不透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后才练套路。

今天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还是以采气、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一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今社会上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把基本功作为太极拳的基础培元固本,而只是一味的练套路,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

然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逐渐演变和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这个规律。

基础的东西是根本的,任何事物、任何武术和拳种都不能例外。

笔者练太极拳有多年也只练套路,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拳架虽然表面上看得过去,还获得过什么国际太极拳比赛的金牌,其实还远不是那么回事。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仔细地研练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缠丝功,从中受益非浅,再练起套路来身上的感觉就透亮多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扎实、细腻、透彻的单式练习,不懂、也没有认真的体认劲路的来龙去脉,肢体动作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练套路;

在练拳当中动作很快就过去了,不可能详尽地体会和研究动作、纠正姿势,即便是老师纠正了这里,可其他的地方又会出现问题。

套路的动作是连续的、各部位之间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统一的;由脚而腿而腰到手,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起止路线和方向运行的,有一个地方不顺,劲路就难以通过,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没有明师亲授是难以掌握的,其精细程度不亚于一项科学研究。

陈照奎老师讲过:“只要一个地方不对,全都不对”。我们练习太极拳的,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牢固的单式架子作为根基(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不难想象少了这个过程,直接练习如此纷繁复杂的“太极”拳会是什么结果,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很难得其窍要。

不仅如此,太极拳更重要的不仅在于肢体关系,还在于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的结合,“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周身节节贯串”;也就是“内不动,外不发”:心意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心意一动,周身处处皆动,而且要完全符合太极“阴阳互为其根”的哲学原理,这才是太极拳的练拳根本所在。

所以,这些内容要在运动当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钻研精神,是不可能得到太极拳的精髓和真谛的。

笔者练太极拳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总结起来采气、 站桩和基本缠丝功的练习每天还是不能少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我的老师陈氏太极拳十九世嫡宗传人、世界陈氏太极拳家陈小旺先生,对我们的基本功练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他每次回国探亲指导我们的总是离不开单手缠丝,并认真为我们捏架子。以前我对此也有一些想法,认为没有必要捏来捏去的,只要自身感觉身体中正、劲力顺达不就行了吗?我觉得自己练的已经不错了,架子规整、连贯、刚柔相济,自己觉得内劲出来了,没有必要再练基本功。

然而,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重新认真精研了基本缠丝功和站桩、采气以后,我才真正体味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起止关系,什么是腰裆劲、什么是缠丝劲、什么叫“劲起脚根”、什么叫“节节贯串”、什么是真正的内劲贯通,以及下盘沉稳,练拳如练桩一样的感觉都找到了;

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