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教程 攻防在太极拳练习中的运用

太极拳的好处不仅能健身,还能防身。想要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我们就要懂得攻防。小编今天与您共同学习一下攻防在太极拳中有哪些运用,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攻防在太极拳练习中的运用

攻防是太极推手和技击基本的动作,但是很多人却不能掌握其要点,攻防主要有以静制动和以柔克刚两点。

攻防中的以静制动

太极拳经典对动静的解释出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中有:“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这些讲的都是哲理,不是专指太极拳,这是后人引用这些哲理于太极拳之中。太极拳的动静不是表面意义的运动和静止,而是静以待机、动以变化、以静制动。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即一动无不动,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达到无极境界。

“以静制动”早见之于清初大学问家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立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少林拳主张“主搏于人”,即主动进攻,攻人不备,以快制慢;也可以讲它是“以动击静、以攻破防”,要求快速出击,强调一个“快”字,快到使人来不及反应,或力量大而无法招架。

而太极拳则相反

而太极拳则相反,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仆”。攻防中,静者无不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举止从容,量敌而进,待机而动“静”如何能制“动”,这要从静与动的优劣来分析和解释“以静制动”的道理。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后会感觉周身轻灵,且心情愉悦,这是因为练习太极拳能让大脑产生兴奋。

静的优势有在攻防中头脑冷静,有利于技战术的发挥;防守严密,我独知人旦出击,不使敌有可乘之机;己静才能观察敌之攻击动作,根基稳定,做到人不知我,信手而应,犯者立仆己不动则己,一触即发。

此静是外静内固,等待时机,蓄而待发,敌一,即发招后动于敌而先至于敌。否则,见动之奇,敌无机可乘,反而受制于敌。动的劣势恰与静的优势相反,不静则不表现为头脑紧张,基础不稳,察敌不清,破绽易漏,易为人乘。

当然,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术,不可能永远不动和不主动进攻,但动时,要动中存静意,静则有机,动则有法。所以太极拳经典中要求“静以全神、静中寓势、动中求静”,其含义是在攻防中始终保持头脑冷静、周身轻灵、身动如风、动迅静定。

动静只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运动形态,静可以转化为动,也即防可以转化为攻,动亦可转化为静,也即攻亦可变化为防。“静为势之本,动为势之末,舍本击末”之理是不可逆的。

例如,“蓄劲如张弓”是静势,是一种势能;“发劲似放箭”是动势,它将弓传递给它的势能转化成动能释放出来。“静为势之本”是蓄劲未发之前表现的静之势;攻人一拳或击人一掌是消耗所蓄的势能,所以说“动为势之末”。

我静敌动,我在势之头蓄劲待发,故无不胜也敌在势之末,即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际,我击敌,敌则无力反击这就是以静制动的科学依据。

攻防中的以柔克刚

在太极拳攻防对抗中,采取“以柔克刚”的战术与技法,这是以弱胜强的战术思想在太极拳攻防中的具体运用,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武术史上早见之文字以柔克刚的技法理论和攻防原则,载之于明嘉靖洪转著《梦绿堂枪法》中曰:“柔能制刚,弱能胜强,即此中之软硬之道也”。但柔克刚不是无条件的,“柔之为道,不利远者”。见之于《易·系辞下》。

柔的本质是弱。在攻防实战中,以柔克刚必须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所以离敌远之不可,离敌远之,则正是敌拳打脚踢的好机会。

太极拳技击之道,说明以柔克刚是有条件的,即当刚处于顶或太满时,易被引进落空而遭致失败。然而,当刚处于中位,即刚强有度的时候,柔是克不了刚的。所以在攻防中一味地柔化、退让,也要失败。

太极拳的刚柔是指攻防动作相对用力大小的程度,相对用力大的称为刚,那么相对用力小的谓之柔。一般说来攻时力法主刚,多在明处,招法暴露,先发制人;防时力法主柔,宜在暗处,招法隐蔽,后发制人。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