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陈家沟太极拳 浅谈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呼吸

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举动轻缓”、“动作弧形”、“上下一条线”等原则下,动作欲向何处,内部即先作好安排。

在顶劲领好,桩步稳当之际,如意欲左旋迈步,则眼神先去,直射平视,脊骨节节松沉,右侧腰部倍觉充实,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

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向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是为吸为合为蓄。使腰部充实,而内劲由两腹侧向腹前汇集于一点。

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随即缓缓呼气,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膝盖不宜超过足尖)。

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而其中内劲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间命门穴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后有对拉匀称之意。

逐渐坐实左腿,呼气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为呼、为开、为发。这时,左右胸肌随着松沉,牵动着内劲,随着呼气,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两侧的内劲弧形向腹前中线汇合于一点,与眼神和手的动向相一致。

完成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发的动作后,接着又缓缓吸气,使气聚于脐下,腹部内收;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成左实右虚之势。

脊柱和左右胸肌松沉,胸两侧肋骨仍是节节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气沉小腹,其中内劲由小腹两侧向腹前正中线折射,焦点集中于一点。肛门微紧收,成“吊裆”之势,这是又一个吸呼、蓄发的动作。

这种内部的上下、左右虚实互换,也是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的具体运用。胸背部分始终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

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部分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吸气为四梢“劲回丹田”,呼气为“气沉丹田、”“劲贯四梢”(四梢为两手两足尖端),通过旋腰转脊,节节节贯串地使丹田劲上行则由旋腕转膀而达于手指尖,下则者由旋踝转腿而达于足尖。

在动作过程中,尾闾始终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脊骨根向前对准腹部中央一条垂直线,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

动作欲向何处,脊骨根立即对向何处,对动向起到舵手作用,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气血沿着经络、血管系统活泼流转;内脏轻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动,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

外部的形态,手足的变换,随着内动而运动,全身在运转过程中在不同角度上始终保持中正不偏;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肩节始终对准胯节,两乳对准两肚角,齐进齐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随。

这种内劲率外形,由内及外的练法,关键在于腰脊命门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肾的抽换来支配全身内外动作的协调,无止境地越练越细致。

太极拳呼吸练习的要点

一、调节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也就是顺其自然。在初学太极拳时不可能兼顾到呼吸,因为掌握动作拳架需要精力,再者太极拳在编排上也不是按照呼吸规律编排的,这时如果勉强兼顾呼吸则困难极大,会造成精神紧张。

使形体难以放松,肌体发生消极变化,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在太极拳修炼的初期阶段,只要求做到能通过调节呼吸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形体舒松自然,这是调息的第一步。这个阶段不要求在掌握动作的同时兼顾呼吸,只要求呼吸顺其自然、自动调节。

二、调节深呼吸

深呼吸是指腹式呼吸,是在不破坏自然呼吸的原则下自然调节,要求呼吸深、细、匀、长,不能勉强。深呼吸的调节与走架的关系十分密切,架子走得到位,架势熟练,呼吸就能自动调节,气沉丹田。

深呼吸呼气日寸小腹收缩,吸气时小腹膨胀。这是一个人人能理解、人人能达到的呼吸方法,便于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

延长呼吸,提高肺的换气率,可以避免表浅呼吸所引起的胸闷,对健身是积极的,同时又能促进练拳水平的提高。深呼吸是适应范围较广、使用较多的呼吸方法。

2/3页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陈家沟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