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教学 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太极拳的特点圆活轻灵、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太极拳可用作防身和健身。在太极拳实战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了解一下吧!

练习太极拳重在提高质量

初学太极拳不要练习太多,对拳理拳法不熟练,容易走向误区,要多看、多问、多学。

习练太极拳在质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练拳当然要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拳,也没有运动。所以学拳从动作开始,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动作上,更不能满足于学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

练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里,却有很大的区别。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

学习太极拳不仅要重视外在姿势,还要重视内在的修炼,通过太极拳学习能修身养性。

但认真检查起来,不用说“内功”,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平淡无味,徒走形式,人称“太极操”,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称“长拳慢练”,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改正起来很困难。结果走了很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说,现在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

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从在“多”字上下功夫,改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动作的质量水平。

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太极拳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质与量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没有量就没有质;但量与质比较,更重要的是“质”。太极拳的高水平,主要表现在高质量上。那么,太极拳“质”的含义是什么?又如何提高动作质量?我的初步认识如下。太极拳的“质”,应该主要指“内功”。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意到,气到,力到”。内意是条件,内气是中心,内力是结果。三者结合产生“内劲”。

习练太极拳有没有“内劲”

习练太极拳有没有“内劲”,内劲强弱,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从外观看,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

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即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旁观者看来,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会打拳的人,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有“内功”,更重要的体现是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有了“内功”,身躯,特别是四肢,会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来,放不下去。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所以说“在气力不在体力,在重量不在力量”。

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处处是劲。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指尖像针扎蚁爬,看上去双手发红,比平时显得粗大。这就是所谓“气感”!“气”是一个传统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在拳论上经常出现,议论很多,分歧也很大,这里不做讨论。

但“气感”确实存在,很多人都有体验。这也正是气血畅通,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此外还有其他生理反应,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津液营养丰富,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

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这些生理反应,正是习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后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舒畅,全身舒适,兴味浓厚,欲罢不能,打拳成为一种享受。

提高太极拳质量的五个要素

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功夫是练出来的”。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