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推手如何做到以静御动
太极推手如何做到以静御动
太极拳 拳谚说,脑居静为贵,具体表现在太极拳推手的外观中是不慌不忙。
从容不迫,缓急相宜,缓而不滞,快而不乱,遇虚当守,得实即发。
特别在心理上要做到,对方烦躁我不烦躁,对方发怒我不发怒。
对方用刚我独用柔,以及在运动中静观其变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以静御动的范围。
由此说明,动,静二字不只是指肢体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太极拳推手竞技训练,固然也有习静之法。
但与养生气功的入静是不相同的。
然而不论心理上的冷静与焦躁,身形上的安详和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盲动等等,其内外必然相同。
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境,作为要领来训练的诀窍,就在于先在心,后在身。
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方能逐渐达到随意而动和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心的境界。
但这心手两忘,乃是造诣之精深,而非初学入门之法。
初学者若越级追求,那就不免要弄巧成拙的。其实也不只是太极拳强调一个静字。
其他拳,械的莫不如此,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于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说是武艺的共同要求。
太极推手的劲路之刚柔
太极拳在劲路上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杨澄浦先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
所谓,以柔为主,就是太极拳经常使肌筋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
所谓肉中寓刚,就是太极拳在练习中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就像棉花里藏着一枚钢针,加上太极推手的走化的技巧,太极拳这样在不发劲时外感就柔韧如棉。
在发劲时,由于发劲前的极度放松和发劲时短暂的极度收缩,其一瞬间的张弛差就相对地大于一般拳术,爆发力也相对增大,然而太极拳在放松的训练,一加大张弛差以及爆发力的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且周身的张弛虚实虚实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即《太极拳说十要》所说的,用意不用力,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练成条件反射。
练习太极拳若四一味用力,则张弛的速度就相对低变得较慢,且会出现迟滞的现象。
所以《拳法,精气篇》说,意莫在气,在气必竭,亦不再用力,在力则滞。
这就是说,太极拳既不能尚气,也不可尚力。
因此,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说,不只是指不用拙力,而言。
清,杨福魁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学会了老架太极拳,返回河北永年县原籍传习时,乡里的人就因太极拳能避制蛮力,称它为沾绵拳,软拳或化拳。
由此说明,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传统特点,所以今人往往把太极拳称为柔性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