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是练养气的知己工夫
太极拳练时越慢越好
太极拳是武术运动,它的动作也是由攻防意识表现去完成的,所以要讲究劲力。
而这个劲力不是拙力,它来源于意识,根基在牢牢站稳于地面的脚,发动于下肢肌肉活动,主宰于腰的旋转,通过脊背、臂膀而集中于一处,或放或收。
因而太极拳用的劲不是某一个肢体部分的力,而是协调整体集中于一点的很强的劲。
动作表现在手而力量来源于腰腿,是势断劲连,劲断意连的。
从架子外形上看,太极拳运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非常柔顺又很恬静从容,没有一点紧张也没有一点散漫。
太极拳运动的高境界是松静自然。要达至如斯境界,就得花大工夫,结合所有要领经历长久的磨炼。
从技击上说来,太极拳尚柔化,不求主动猛力出击,讲求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人不出击,我就静待,只要敌人稍有动作,我就要占住先机。
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太极拳“舍己从人”理论。
可见,太极拳是化被动为主动的技术,不是只讲慢不讲快,只讲被动柔化,不讲积极进攻的,关键在于伺机而动,抢占优势。
因而太极拳练时越慢越好,用时是越快越好!
因此,前贤陈式太极拳家陈鑫先生曾说: “练太极拳,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顾留謦先生说: “太极拳举动轻缓,是为了发展重快。”
太极拳锻炼是练养气的知己工夫
太极拳锻炼形式中的单人走架子是练养气的知己工夫。
呼吸要深、长、细、缓、匀,练功的关键是把握自己的重心。
而双人推手练习,则是在知己工夫的基础上,与人对待, “引进落空,合即出”(诱敌进击而使之落空后,我则乘机出击),用劲无太过,无不及,适其所需就好了。
无论走架或推手,都是心意为君(策划),躯体动作为臣(执行),意念在动作之先,感觉要敏锐,即使一根羽毛或一只苍蝇落下来那么轻的力,也能感知,作出反应。
从哲理方面来说,太极拳与周易,与八卦,五行是毫不相干的。
它反而处处反映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万变不离其宗。一以贯之的是这个“立身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的道理。
动作则静如山岳,平衡稳重,左右对称;不偏重于前或后,或左或右;要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比如“单鞭”这个架势,躯体中正,两臂张展均衡稳定。
两手不可一高一低,一伸一缩,从安静中取势,稳如山岳,气势腾挪。这些道理要从努力实践练习中探究。俚语有云:“拳打千遍,其义自见”,“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要提高,不可只是口头上诵读理论经典。练太极拳到底是习武,要从基本功,从桩步上练出工夫来。
功多才会艺熟,空谈理论常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