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不论是走拳架还是打手,都应该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什么是“平准”?过去的老一辈太极拳家有不同的解释,大部分是把它解释为“天平”,也就是“戥子”。

练习太极拳要做到三竖四平

其实不然,“平准”这个词是从《庄子·秋水》中来的。汉朝有一个调整物价的机构,叫“平准署”,主要是调整粮食的价格。“平准”这个词的来源实际是从这里来的。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

古代人见到的灵活的东西是车轮,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后来,太极拳的老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拳的三个圈——肩圈、腰圈、膝圈。

认为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各个关节都要灵活,而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后来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体说来,要做到“三竖四平“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就是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后脑和尾骨也要垂直。

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

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所以这两条“侧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头和涌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

在这里,太极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练太极拳时,眼要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肩要平,即两个肩头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两个髋关节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鸡独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

后还要心要平,就是心静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紧张。

练习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三竖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

除了中正外,打拳还要安舒,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是对练习太极拳的整体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则是“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对“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师认为是“含胸塌腰”。

太极拳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师口头传授的,所以,其用语和用词是不一样的,因此,是“塌腰”还是“竖腰”,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体练习方法。

从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

这种认识并不一定对。腰一定要竖起来,竖起来,才能直,才能正。当然,在竖腰时,为了使腰不太僵硬,还要放松,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如果腰塌下去,弯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呢?这只是从文字上理解,应该从具体练习方法上认识这个问题,要看他在练拳时的要领对不对。

从养生角度看,腰不竖起来,对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讲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钟”,都是要求腰要竖直,不能弯塌。所以,无论练习太极拳还是健身养生,都要求竖腰。

另外,“含胸”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谓“含胸”是相对于挺胸而言的。过去北方的武术拳种大都是挺胸练习,小腹向里收,姿态就像战士的立正,比较挺拔好看。

但是,这和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极拳讲究气向下沉,不讲究气向上走,比较含蓄。所以,根据当时北方武术的身姿要求提出了“含胸”。

所谓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这两个要求是相关的。如果是弯腰凹胸,则会压迫心肺,不利于健康,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要求。

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两个肩头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

1/1页
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