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解析太极十三势的精妙之处
现在很多人都加入到打太极拳的行列。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舒筋活络,而且可以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太极拳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基本拳法。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太极拳十三势的精妙所在。
其实太极拳本身就是一门综合了各家学派的武术集合体。
就拳理去探索,太极拳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观其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存,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及其生生不息、太化流行的运动特征和意义,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近而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明确十三势的整体含义,对加深太极拳内涵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十三势的整体诠释,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详尽的为后世学者道明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
《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其实太极拳的十三势分为五行和八卦。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太极拳的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的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有框架而无内容,这个框架是空的;而有内容失去了框架,那么这个内容就无定向。
因其失去根本(八卦、五行之根源),十三势之称就成了附会之词。只有以上述二个方面相互结合才可达名符其实的十三势。
如果想要练好太极拳十三势,就必须了解太极拳十三势的入门法则和练习方法。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相合,称为十三势。
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不可正隅不分。
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对号入位。
先以四正劲而言,掤 、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采 、挒 、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斜角相对应;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一一对应是“十三势”的特征。
要是不结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这只是认识了“十三势”的一半。因“十三势”之词来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难免减了成色。
在这里,太极拳与“十三势”,两者其实是相同的
既可叫太极拳,又可称“十三势”。这“十三势”之称是来源于八卦(即后天八卦)和五行,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
“十三势”说其是文王八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者的卦画、卦名相同,但其卦位就不同了。先天八卦朝南为乾卦、朝北为坤卦;而后天八卦朝南叫离卦、朝北为坎卦。八个卦位各异。
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的卦位标志:离卦是向南,坎卦是向北,以卦名定位。以此论证,所以说“十三势”的源头是来自文王八卦,即《周易》八卦。
五步要与五行相对应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五步,要与金、木、水、火、土的固定位置相结合,在练习中脚下的五步,尽可能去走全五行位置,这也是“十三势”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太极拳谱》,在八门五步提到五行与五步时曰:“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
练太极拳要守住二个方面的规矩:一要继承传统,这个传统应该是有文字依据,并不是无论据的自造。特别“十三势”,它是八五相加,是太极拳的总框架。
不守住总框架,就意味着失去规矩。二是在练习中要讲究生理运动规律,使拳理与生理相结合,以致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守住这两点的前提下再去发挥各自的技能。
太极拳锻炼,对十三势的完整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十三势”整体含义,对加深太极拳内在探索能广开思路,近而为深入探索拓展新的天地。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抱辨证的观点去对待:不能简单照搬,也不可全盘否定,要去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太极拳先辈为后人创造的太极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是科学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运用故国文化的八卦、五行,定出太极拳走架的方位,能使练拳者拓宽起落开合,阴阳虚实变化的思路。
以利于对拳理、拳术、生理和体验拳中的内涵,走劲和攻防关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达到古为今用,以弘扬太极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