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了解太极拳具备的七大美感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放松心情。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打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的都市白领也加入到太极拳的行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七大美感吧!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太极拳是一项很具有美感的运动。

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武术、艺术、养生道,它是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朴实简约之感而又不失深邃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运动。

太极拳的各种养生价值,也被人们逐渐的推广开来,然后并加以开发。

除了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外,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它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美学观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对称美

对称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的重要一种,古代建筑、书法、对联等均体现对称美、秩序美。

太极图就是一张对称和谐的结构图,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都讲究着对称的美感。

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

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等,构成此拳的非凡风格。

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节奏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张志俊讲:“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马虹先生也多次讲到“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后以快速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目的。

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快,这个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

戚纪光在《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乘对手措手不及,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但是在技击中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快慢相见的节奏感是太极拳的独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开合美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

具体讲,不仅整体要有开合,一臂一腿也有开合,一手一足也各有开合。研究太极拳各种形式的运动,有时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时着眼于内劲(内气)的收放,有时着眼于缠丝劲的顺逆,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某一局部。

“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处处总有一处开合,开时气势饱满,合时精神内敛,浑然一体。

太极拳讲求“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由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形成完美的传递。内外开合变化练就“形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

螺旋美

陈式太极拳以易学为基础,以阴阳规律为基本规律,不论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走立体螺旋,即“处处走螺旋”和“无处不螺旋”。

陈照奎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陈鑫讲:“拳者,缠法也。”《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

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初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完成“非圆即弧”运动。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峦,起伏跌宕,给人以美的享受,缓解视觉疲劳。

线条美

太极拳讲究式正招圆,招圆是整个过程的和谐圆润,而圆的曲线运动轨迹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美感因素。

以“曲”为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取向。“曲”深涉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曲水流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理想的审美境界。

中国的文章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都特别讲求“曲”的体现。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一个民族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尽在其中。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领悟艺术之理,中国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多系接在这个“曲”字上,同样产生于中国这个特定文化底蕴中的太极拳,同样以“曲”为美,是一种圆中求圆的艺术。

无论是太极拳“非圆即弧”的外形动作,还是“丹田内转”的内在运化均体现了“曲线美”。

姿态美

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

姿态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神态美

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获得直观、可感、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

若动作徒有其形,缺乏内涵,就显得浅薄直露,动作松散无神。因而太极拳在练到形似以后要逐渐做到神似,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练太极拳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太极拳的神气韵度美。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

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古言道:“韵者,美之极。”

1/1页
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