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基础练习的四大原则

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养生,而且可以强体。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练习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的帅哥美女也加入到太极拳的练习队伍之中。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有四大原则你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太极拳基础练习的四大原则

一、慢前心静体松,周身轻灵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全身放松,感觉自身身体轻灵。

练拳伊始,一切都放下、都舍去,进入清净拳境,感觉似乎在艳阳下、乾坤间、花草里,又似乎在海上,摇晃晃,恍惚惚。如此克服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心猿意马,自然能“慢”下来。

二、慢中运行动作,以意导气,以行应意,以意发劲

感觉头悬颈竖,尾闾中正,手心发热,全身似乎“拖泥带水”,手心似乎托、拢、含、滚小气球。

在运动的过程中,周身都被一种轻灵的气息所包围着。

推球如球在,抱拢如气柱,脚踢如踢球,脚踩如踩重,运手如摸鱼,抱球球自在,进七则退三,退则有阻力,棚出如风行于水,捋则如手画眉毛。

挤则如钱投鼓,按时如掀箱盖,采挒时如正反掏窝,肘时内劲集于肘尖,靠时内劲似乎在肩部散开。

进时如推(或蹬)石磙,退时如随海浪涌于岸,手上托如捧气贯顶,腿下蹲如巨石沉海底,左转身则意气从右向左流通,右转身则意气由左向右流通。

气息充沛着身心的各处,感觉体内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迸发出来。

气如环流有升有降、有旋有转,如纺纱抽丝、如鼓浪,外旋拇指引领,内旋小指引领,带动周身,一转无不转。

三、慢中体会脐轮转圈、丹田磨气、循经合脉、气运四梢、抻筋拔骨、腹内鼓荡等

这种体验似真非真、似有似无,心意太执着则不能持久,反易散乱,如无心意则易分心不能用意恰当,不能落实腰脊主宰与丹田核心。

故拳打有无中,无意是真意,反求在自己,别人难代替。

四、慢后收束

如细雨,如中雨,如暴雨,己身如裸,洗髓易筋,如骷髅骨架,没有肉,没有衣服附着,洗尽病气、毒气、秽气。三气排出体外,降于地底深处无影无踪;大自然的清气、真气从百。

练太极拳怎样理解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必须气沉丹田。丹田的称谓原出于道家易经养生学,丹田在人体的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一说丹田在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三分。

笔者认为丹田是人为意定的,应简单地说,是肾前脐后,即小腹部位。

医学界称腹式呼吸,我们应理解丹田气,不是常人的呼吸气,呼吸气只能到达肺部,而丹田气可以通过意想在小腹蠕动,通常称元气,也叫意气、混元气,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是意念引导气血下行的结果。

人在娘胎里是腹式呼吸,出生后才改肺部呼吸,甚至到婴儿啼哭时仍保留腹式和肺一起呼吸。

又如歌星和戏曲演唱家也常练丹田气,使宗气深长,唱腔更洪亮。

再则装卸搬运工人肩挑或两人抬重物时,用的腹部沉气,腰椎的支撑,绝不是肺部压气,因肺在胸腔,使不上力,还要唤着号子上下前进换步,又如一个人躺在床上用意将小腹凸起来,完全不需要肺吸气。故气能到达丹田。

丹田为人身之本,真气汇聚之处,而在拳术中还有它独特的一面,依笔者的见解,丹田可分上中下三个部位,即上丹田位于印堂、二眉之间,是神气,使精神上领,思想集中,有全神贯注的感觉。

中丹田位于小腹,是沉气,即意气聚存,重心集中的位置,像小孩玩的小木偶不倒翁,重心稳定的地方。

下丹田是升气,也可叫出气,位于脚底涌泉穴,是人的力量根基,亦叫劲从脚踉起。

所以气沉丹田,也称意守丹田,是练太极拳,尤其是推手,凡能气沉丹田者,是提高武术功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被别人推时,能显得轻灵沉稳,推别人时,力量更完整,发出劲远而干脆。

初练推手,要以棚、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打基础,切忌用力硬拖硬拉,绊腿摔跤式推手是中高级活步推手,要待日后水平提高了,再去体会学练。

1/1页
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