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三大系统性如何体现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行列。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养性,可以说是好处很多。如何才能正确的练好太极拳呢?首先就得了解太极拳的系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极拳的三大系统性体现吧!
太极拳的三大系统性体现
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的人在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上,发扬出自己流派拳法的特色。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家拳的精髓,融合了《易经》、中医、兵法、养生等思想,创编了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陈式太极拳。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传播,太极拳已经成为习练人数多的武术拳种和健身项目,历代名家辈出,他们通过躬身践行、著书立说,逐渐衍生出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
但是无论是什么流派,都会符合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太极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系统。
因而,无论是太极拳爱好者还是太极拳专业研究人员均需要加强对太极拳中系统观的认识,在提高自身修炼水平的同时不断完善太极拳体系。
1.结构体系的系统性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太极拳的结构体系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系统化。陈王庭创立的陈式太极拳,其特点是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动静相宜。
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
然后,又有一些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如武禹襄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练功的感悟创编了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武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创立了功架紧凑、招式严密、细腻棉柔的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个拳种,进行了独具匠心的重构,创立了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则以开合相接的孙式太极拳。
和兆元师从陈清平处学习陈式太极拳,并将其改进为和式太极拳或称赵堡太极拳。
因而,从各派太极拳的创立与发展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使中华瑰宝太极拳呈多样化发展,各个流派的太极拳招式虽有不同,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易为经,讲求阴阳和谐。
2.理论体系的系统性
在太极拳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
历代太极拳前辈在习练和传授太极拳的同时,也不断对太极拳理进行研究,他们的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使太极拳的套路逐渐丰富。
在对太极拳的技击原理进行挖掘的基础上,他们凝结心力创造形成了各派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与准则。
太极拳是一种文武兼修的高级功夫,并不仅仅是外形动作与招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其后的基本原理,不懂原理的人在太极拳这条道路上走不远。
《易经》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陈鑫说:“学太极拳先要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杨禹庭说:“打拳打个理。”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其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极拳理论体系处在不断完善中。
正如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关系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就会产生阻碍作用。
同理,正确的太极拳理论会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促进作用,而错误和误导性的理论会阻碍太极拳的发展。
3.修炼过程的系统性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曰之功。
马虹先生将太极拳的习练过程称为“六合一”修炼工程
一为规矩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拳者必须懂得拳架的种种规矩,主要是外形动作和招式要符合拳谱,从严从细要求自己,不乱改外形,不乱加动作。
二为明理
就是要不断钻研太极拳中的各种理法,懂得阴阳之理,中医养生之道,技击之理,生物力学原理,传统兵法与美学等,从而明白拳法中所含的太极哲理。
三为知法
就是要很好地把握太极拳的技击本质,根据拳理和实践经验明晰于心,搞懂各个招式动作的具体用法。
四为懂劲
懂得太极拳的灵魂即太极劲,“拳法之妙,在于运劲”,“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只有明白劲力来源、劲力运行路线、劲力转化方式、发劲机势,才能在技击时做到有的放矢。
五为功力
功力是太极拳的基本,陈照奎曾说太极拳是三分技巧七分用功,这也符合我们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原则,即没有投机取巧就能成功的,专走捷径学拳即使成功也不会长久。
只有通过拳架、单式、推手、器械和内功的锻炼,不断增强自己的功力,才是立拳之本。
六为神韵
太极拳是一种神形兼备的功夫,除了形体以外,神韵也是必修之功,正如书法中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只有通过气质、精神、武德、人格的综合修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拳架的神韵。
将这六个方面相互补充,反复修炼,就能逐渐领悟太极真谛,做到“进而阶及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