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简述太极拳基础练习之三练

太极拳,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和学习,学习太极拳需要我们掌握它的特点及精髓,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一讲太极拳练习所注意的基本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学习,并在太极拳练习中更加系统化。

太极拳学习,需要我们循序渐进,走好每一步,练好每一个环节。

太极拳三练

1、太极拳是练腰的拳

太极拳运动中,腰的动态处于极其特殊地位,诚如《永年太极拳志》(2006年版第95页)所言:“腰是全身之轴心和重心,也是丹田之所在。‘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以腰为轴,才能带动全身构成一个整体,节节贯穿,灵活稳健,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太极拳的动作实际上不是四肢的动作,而是腰的动作”。腰是太极拳势上下体转动的关健,腰动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协调乃至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太极拳是练腰的拳,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贯穿于太极拳势运动全过程。

拳论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间”,原因在于“腰隙”为命意源、为气机开关、为旋转枢纽、为虚实变化根本、为一身之主宰。腰空松圆活,丹田气动方能“腹内松静气腾然”枢纽“活似车轮”,方能虚实变化莫测,“屈伸开合任自由”;“腰为主宰”,腰动得当,肢体其他部位方能随动有序,节节贯穿……腰主形为轴、气主动为旗、心(神)主行为令,形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心)宁,故腰形、气旗、心(神)令,实为太极拳(动)气功调身(姿)、调息(气)、调心(神)之三调,互为其根其用而统一,缺一不可。

腰是力量的源泉所在,练腰可以增强自己的基本功,也可以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动作。

拳界向有“太极腰”、“无腰不太极”的说词,《心会论》更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愚意以为:太极拳的内劲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因此拳势须松腰竖脊,脊不直,则身躯歪邪,腰不松,则整体不能灵活运转;因此拳势须松腰沉胯,脊椎节节松开,气自沉(下、归)丹田,力透两足,下盘稳固;松腰竖脊沉胯,百会穴上领,尾间正中下垂,脊椎骨拔开、椎管顺直自然,丹田之气自能贴背运行,通过腰脊产生内劲,上贯头顶,达于手足,成为上下一体,手足的动作与腰劲相系,使腰成为整体活动的轴心。拳谚“上下一条线”,松腰竖脊沉胯之意,只有以“腰为轴”,以“腰隙(眼、胯)为轮”来带动肢体其他部位,按拳理要求活泼运转,方可“全凭两手转”,达到“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的境界。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愚意以为,太极拳盘架时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推手、实战时我方肢体的主动随动,带动、牵动、引动、拔动对方肢体,使其失重(控)、落空、跌出的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太极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

2、太极拳是练圆的拳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太极图(圆)的几何图形无始无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拳势行云流水,绵润悠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因此,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无圆不太极。

练圆,也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掌握好圆的概念,可以使自己的招式更加协调且富有内涵。

太极拳势腰主动是轴心内圆的暗动(转)、微动(转)、小动(转),带动、牵动、引动、拔动肢体其他部位随动,是轴心外圆的明动(转)、显动(转)、大动(转)——这是对盘架子而言;若是推手、实战,则我方主动随动为轴心,内圈(圆)愈小愈隐愈好,敌方为外圆、大圆,作用于敌方的向心力、离心力愈大愈烈愈速愈妙……概而言之,腰劲越圆,周身之劲越活、越轻灵奇巧,太极拳功夫愈显出神入化。

太极拳势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腰隙”遂意(拧成)“麻花”般状态的主动,带动、牵动、引动、拔动肢体其他部位盘旋成各种几何状态的圆,如大圆小圆、立圆斜圆、8字圆、相交圆、圆中圆等等,门内称之为“乱环术”、缠丝劲(力)、“螺旋力(劲)”,在太极拳博击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说已超出拙作命题范围,恕不评述。

太极拳势腰主动与其他部位随动,“虚实随机变,妙在圆中求”,“周身如一气,浑如太极球”。因此,练太极拳腰不能(会)动(转)、势不能圆,则拳有其名而无其实,充其量只能称为“太极操舞”,而不能作武术、气功意义上的“太极拳”论矣1

3、太极拳是练周身一家的拳

太极拳势所要求的“周身一家”,涉及到形神统一,阴阳虚实、动静刚柔、进退开合、松紧蓄放、快慢起落、表里内外的辩证关系,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气机升降的和顺,以及天人合一、法归自然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不能一一论及。拙作愿就太极拳势主动与随动的协调平衡,阐述管见,以祈对“周身一家”的理解有所新义。

拳论对“周身一家”的论述,首推先贤所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中称之为“上下相随”。愚意以为,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空松圆活,浑然一体,太极拳势自能举动轻灵、节节贯穿:内气营运活泼、形圆气满,拳势自能无缺陷、无凸凹、无棱角、无断续,完整一气,因而“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倘若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不能协调一致,太极拳势就无法做到“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于是“身便散敌”,不能“得机得势”。如何纠此偏差?先贤告诫日“其病必于腰腿而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继而言之,“周身一家”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笔者理解为心意所使,腰动肢体其他部位随动,全身皆动,为“一动无有不动”;腰静(不动),肢体其他部位随静(不动),全身皆静,为“一静无有不静”。且须和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动要言》所说,“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相统一。推而演之,腰松自能“一松无有不松”,腰活自能“一活无有不活”,腰圆自能“一圆无有不圆”,腰柔自能“一柔无有不柔”……主动随动“动中有静”,主静(不动)随静(不动)“静中有动”,说静不静、说动不动,自能无处不动、无处不静而动静自如、动静一体,方能做到沉重不浮,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江河,“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太极拳势运动,腰主动与肢体其他部位随动和谐自然、妙若天成,心意所使自能“衣着合体”合乎规矩,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手眼身法步,折叠得当、转换到位,(神意气、手肩肘、足胯膝)六合相统,内外合一,无处不协和,无处不圆润……浑元一体,诸法归统于自然。此即为太极拳势运动所要求的“周身一家”。太极拳势运动,只有在腰主动与其他部位随动,作到“周身一家”,方有可能达到劲整、劲实。故太极拳是练“周身一家”的拳,无“周身一家”不太极。

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言,“太极拳之妙全在用劲”。劲圆劲自活,劲整劲自实。欲求劲圆、劲活、劲整、劲实,须正确理解太极拳势主动与随动的关系,在练腰、练圆、练“周身一家”上下大功夫,方能登高有阶,学必有得焉。

1/1页
太极拳视频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