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简述太极拳相关的医疗作用

太极拳不仅是一项健身运动,同时对人体液可以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这么说,是因为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可以帮我们祛除某些疾病。到底有哪些疾病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做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学习。

学习太极拳,首先就在于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能勉强自己。

第一、太极拳的动作特点

从健身方面说,太极拳运动是综合古代的“导引、吐纳”和“禅功”,而构成的体系完整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在行功时的要求是按拳谱中所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可见,练拳时首先要全身放松,动作柔缓,不能稍有僵劲,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轻利灵活、节节连贯。

放松,是贯穿我们整个身体的

放松,是贯穿我们整个身体的。

每一式的衔接处不能间断,均匀一致。太极拳是一种圆运动,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圆形,而不能有一点凸凹,这种圆形正符合“行气(注)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这与中医着眼于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的道理是一致的。太极拳的圆运动对脏腑经络可起到特别的锻炼作用。因为它要求“形神合一、内外俱练、动静结合”、“顺乎自然求自然”。

第二、太极拳能祛病的道理

气、血、精、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其具体表现。气、血、精、津旺盛,人体就健康。人体发病,不是真气不足就是气郁不行。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能使身体内部培蓄真气,疏通全身经络,使肌体产生抵抗力,以祛病延年。

太极拳的祛病道理就是通过以上几个要素来实现的。

人们练一段太极拳之后,会发现自己有气血通畅、精神振奋、津液满口、两腿轻飘、行走如行云流水之感。

太极拳基本动作共有三十七式,各式既有技击作用又有医疗作用。现只叙述对治疗下列病症有直接关系的各式:糖尿病、神经衰弱、失眠、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消化不良、胃下垂、高血压、心脏病等。

糖尿病

文化革命前,我在北海教协和医院糖尿病患者练太极拳共有百人之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学员告诉我通过练拳病情有好转。

有的患者原来血糖是210、220,现在则降为185、17l、160,即原来三个加号(+、+、+)逐渐降到两个加号,甚至没有了。

特别是刘某,他病情较重、难进面食,只能多食菠菜、鸡蛋、瘦肉。通过练拳病情逐渐好转,身体逐渐恢复。该患者坚持练拳不辍并学会了推手,糖尿病得到了完全治愈。

医院糖尿病组负责医生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素分泌不正常,使血糖增高,而分泌胰岛素的胰脏属于内分泌消化器官,内脏之平滑肌系不随意肌,因此一般运动远没有太极拳那样奏效”。

我认为吴式太极拳的“揽雀尾”一式适于活动腰部,既可以调理脾胃,又能锻炼胰脏.并对加强肾功能也很有用(如命门火衰、尿频、腰腿酸软无力等)。

譬如说想擦洗一个小口大肚子的罐子,必须做曲线运动,直来直去便擦不完全。做“揽雀尾”一式,宛如擦洗罐子一般,使脏腑能得到均匀、深入、细致地按摩和调理。揽雀尾一式开始两掌指尖衔接相合之动作对心窝部(胃区)导心火下行,给脾胃增加热能。脾胃如有虚寒、消化不良病症,可谓之对症施治,有的放矢。

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我在北京工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教体弱组时,其成员均系长期患病、免修体育课的学生,其中有不少人患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关节炎等病。一经习练太极拳,特别是“云手”一式,效果显著。“云手”可促使大脑皮层得到调养,使其兴奋与抑制达到平衡,从而使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化。

做“云手”一式时取意于静,意念集中,思想恬静,精神内敛,神态悠然,舒展大方,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调节,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与行气相结合,呼吸深长,以增大肺活量,给机体提供充分的氧气,横膈膜对脏腑做轻微按摩。

上体做横立椭圆运动,使肌肉群圆活盘绕,以腰脊为主轴做平园运动,左旋右转,既增加腰脊活动,又有益于中枢神经。

下肢随重心平移,可增强腿力,使周身血脉流畅(上起百会下至会阴,使督脉畅通)。打通督脉使肾上腺与脑垂体等功能神经、内分泌器官

功能增强,彼此协调,使肾气入脑,补益脑髓,增强再生力,由衰转壮,返老还童,恢复并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可使神经衰弱,包括失眠、健忘、梦遗等病得到治愈。拳书说:“要得不老,还精补脑。”就是这个意思。

太极拳的功能还远不至于此,随着练拳的深入发展,全身皮肤毛窍都翕张蠕动,遍体通调,气机流畅,使人体内外气体进行交换,即中医说的“胎息”(体呼吸)。胎息旺盛了,鼻呼吸自然会深细匀长,若存若无,每分钟有4~5次就够了。从而使心脏、肺、神经有了充分的休息时间,疾病日渐消除,身体得到康复。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