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强太极拳 一种小运动让你身强体壮
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骨架粗厚、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寻常 太极高手,多得其一二。象杨露禅这样毛皮肉骨髓具得且皆练至极高境界者,世所罕见。
冯志强太极拳十二个教学要领
一、松
全身要松开、松透、松净,不使分毫拙力,体会并练习《巧劲》的运用,然后才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反此,若身体不松,那就只能是个挨打的架子。
二、沉
身能够松透即是《沉》,气沉则神凝,其用无穷。《气》可以理解为体内构成生命的《能量》或《动力》,它流遍于全身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故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练拳时会感到手指发热、发胀、发麻,甚至有刺痒或震颤等感觉,这些都是《气血流注》的征兆。
练拳时要《气沉丹田》,也就是利用意念和呼吸把《气》由鼻端引导至丹田,只要时时保持腹松气沉,呼吸自然就能够缓、长、细、匀,丹田亦会有充实的感觉。
三、分虚实
所谓《阴阳相济、虚实相辅》,也就是说,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不但两腿要分虚实,两手也要分虚实。譬如,常见的《左单鞭》,左腿实时右腿虚,重心分前三后七,也就是大部分的重心在左脚。
当重力和地面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线时,身体便处于平衡之势。将重心所在的脚当作轴,身体活动的角度便可大幅增加,进而发挥另一只脚的灵活度。以《左单鞭》来讲,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
所谓《上下相随、左右相连》,意思是说足手要互相呼应,而且左右对称,虚实相辅,左足实左手则虚,但是,动则足手全动,静则全体静。
四、虚灵顶劲
此即前述《体用歌》中的《顶头悬》。打拳的时候,要立身中正,下巴后缩,全身放松,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使头顶与脊椎成一直线,还要将尾椎骨放松,使背部成一直线,同时让重心落在脚底的“涌泉穴”上。
姿势确实以后,头顶上的“百会穴”会像是被一股力量所牵起,称之为《顶头悬》。含胸可固定肩关节,使手臂推出时具有稳定性,松腰则有助于气沉丹田,下肢沉稳而有力,再配合落胯和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反之,就会如《体用歌》中所训告我们的:《涌泉无根腰无主》。松腰、松肩、沉肘就是为了去除身上的赘力,使身体与四肢的灵敏度增加。
五、磨转心不转
所谓《磨转》就是指《腰转》,而《心不转》是说要气沉丹田,立身中定。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主宰于腰》。轴是车轮的中心,轮子在转动时,轴并不随之而动。
同理,纛是指旗杆,大旗在风中飘动时,棋面的幅度虽大,但旗杆只会微幅转动,因此是整枝旗的中心。这也就是说我们练拳时,要立身中正,将身体想象成一个立体的圆球,接地的那一个小点便是《中》,由这一点伸延到头顶便成为中轴。
太极拳是以心(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运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意思是说,练拳时要《作意》(指意念、心意)在中轴,气沉丹田,一切动作变化皆由腰的中轴微转所带动,腰直且松可以确保中轴正直,全身才得以转换灵活,一动全动,足手相随,身体外围才能动得大,发劲才能完整。
换言之,肢体上的动作不过是《意》的具体表现,我们平时在练功时,一举一动都要作意而不用力(指拙力、僵劲),做到先意动然后形动。《体用歌》中提到的:《力学垂死终无补》,意思就是说,若是只知道用拙力与蛮劲,就算学一辈子也枉然。
六、似拉锯之揽雀尾
意指两人推手时掤、捋、挤、按的动作要有如拉锯,彼此用力均匀,返复相推,畅通无阻。然而,推手的奥妙在于能有随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无非是下述情况:其一是舍己从人,顺对方之势往往可得《走化》(走劲与化劲)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