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的八种阴阳变化形式
又如一棵树,我们通常把地下面的叫做“根”,地上面的叫做树干、枝、叶„„其实,对下面的根须来说,它何尝又不可以把上面的称做它的“根”?因为上下是互为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体本身各个脏腑之间,也是互为其根的。
另外人体的三节互用,不论手、肘、肩、或胯、膝、脚,也是互为其根。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首尾相应”。也可以说明太极拳技击法中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
所以,打拳,一定要弄清虚实互根、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蓄发互孕、三节互根、阴阳互用的拳理。
同样,做人也是与大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间,互为其根,彼此相济。
(四)阴阳全息(整体性)
即阴阳两种动能的整体性。拳论中的“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起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都说明此拳用劲的整体性。陈照奎老师把这种运劲的整体性称做“蛹动劲”,好像蚕蛹,毛毛虫,一节动节节动。
此外,打拳还要精气神、意气力三结合,动静结合(大脑入静,动作不停,动中求静),化打结合,化打合一(引化来力与借力打人合而为一),都体现此拳动作的整体观。太极拳强调放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全身力量于一个发力点上。
进一步讲,太极拳劲力运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人体之力与大地之力合而为一,即所谓“借地之力”。人体作用力于大地,大地的反作用力又反馈给人体,从而使你的劲力更浑厚、坚韧而强大。这也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五)阴阳变化有序(往复折叠)
阴阳变化的规律之一,是易学理论中的“无往不复”,即阴阳变化的有序性。欲阴必阳,欲阳必阴,阴阳往复折叠。陈式太极拳的一条重要运劲要领是“劲走折叠”。陈家沟有云:太极拳“不懂叠法枉徒劳”。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放先卷、欲卷先放,欲发先蓄、欲蓄先发,以及欲擒先纵,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一系列的反正相成的运劲方法,也正是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也。”
(《道德经》)此即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法则。太极拳中,充满了这一哲理。如“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动作一,一个动作包含棚捋按发四个折叠劲。
又如“前招后招”即左右折叠,一左一右一前,一波三折;“双震脚”,又是上下折叠,一下(按),一上(托),又一下(拍击),又是一波三折。“指裆捶”,右引左发,右下引,左上发:左上开,右下合,再前下抖开。又是一波数折。
太极拳反对直来直去,反对抽扯之形,就必须采取这种柔韧蓄发,折叠回环,声东击西的技巧,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拳法之妙全在运劲,运劲之要,又在于阴阳有序、阴阳折叠之术。
(六)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太极拳,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强调走缠丝劲、螺旋劲。“太极拳,缠法也”(陈鑫)。正如太极图中间那条“S”线,说明阴阳变化的形式是立体螺旋形式。恩格斯讲辩证法云:“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
说明一切事物发展的形式是螺旋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打拳时周身处处都在非顺即逆的螺旋中运化,大大小小动作,都在螺旋中完成的。即陈照奎老师常讲的:“打拳三个圆,推手三个球。”他讲“一切动作,非圆即弧,或是S线”。
所谓三个圆
第一,要求上身,四肢,所有动作非顺即逆,都要在螺旋中动作。
第二,所有动作运行的路线,都要做到非圆即弧。
第三,定势造型要圆,所谓松透棚圆。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总之,身体各部位动作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定势也要两臂棚圆,虎口圆,裆圆,涌泉穴、劳宫穴圆,气势要圆。打起拳来,丹田如轴承带动全身,周身如龙似蛇,纵看如钻头,横看如环,如链,如波涛滚滚,发劲如漩涡,如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