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如何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招式

招法本无属性,它的属性是由劲法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练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

一、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十三势组成的入门之路

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八门五步十三种招势,派生出成百上千,变化无穷的姿态,形成杨式太极拳的各种套路。其套路是由若干个招法所组成的,诸如现代流行的有24式、42式、48式、85式、91式及l08式等等。

无论招式如何变换,其形势总离不开八门五步十三势。

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诠解了杨式太极拳拳路的运行规律,它是杨式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太极功夫就在拳论里,没有一句假话和骗人的话,只要按照拳论的原理,循规蹈矩的练拳,终有一天会开悟的。

按照杨式太极拳的运作规律,首先应该学招法,招法熟练后,应该学劲法(这是个渐悟的过程),后才能阶及神明。

后才能阶及神明

不少人认为,练拳就是练招法,学会了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就等于学会了杨式太极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按常规讲,学会一套拳路大约3~5个月(以杨澄甫式杨式太极拳91式为例),招法的熟练也需要一两年,不光能跟随别人打拳,而且也能自己独立完成。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你学会杨式太极拳了,那只是杨式太极拳的准入门功夫,只能说准备入门。到底能否入门,其前提条件是学者有恒心、有悟性、有正确拳论及明师的指导,四者缺一不可。

十三势歌明确指出:“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学会招法,那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小步。

二、招法本无属性

招法本无属性,其性质是由劲法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套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如果用外家拳的劲法去练,就会变成刚劲有力,出拳带风的少林拳;同样,一套少林拳套路,用杨式太极拳的劲法练它,就会变成外形松柔绵软,而内劲雄浑沉厚的杨式太极拳。

所以,招法本无属性,练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而招法只是劲法的外在表现。

有些人不懂得杨式太极拳的劲法,而搬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方法,这种力,在杨式太极拳里叫做拙力,是天生的,在娘肚子里就有,与外家拳用力方法相同(筋肌拉动的拙力)。

用这种力练习招法,练习日久,动作虽然很熟练,可是没有杨式太极拳韵味,为什么呢?因为,不懂内功心法,不懂内劲的来源,也就等于练拳不明理,顶多也是个盲练。

怎么才能练出内劲呢?常人练拳,多是本力加招法,如果不认真觉悟,长此以往,就成了四肢乱动的太极操。祝大彤老师说得好:“杨式太极拳如果没有松,没有静,还不如不练。”

三、招熟后要渐悟懂劲

练招阶段不宜拖得过长,短则一年,长则两载。何为招熟?不光能跟着别人练,还能自己独立完成。

招熟后,应马上把精力用在浙晤懂劲上。因为练招多是用的本力,过长容易练成滑拳、硬拳,容易形成常人局部的拳脚动作,阻挡了通向内功的去路,成了深研杨式太极拳路上的绊脚石。

不少人对招法很执著,很迷恋,习惯用“招法”,甚至一辈子都在研究招法,应用招法。因为,招法是可见的手法,能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做,见效快,这也是一般人对它欣赏、沉醉的主要原因。

其实,招法加本力,是人体本能的反应,你来刚力,我必架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硬碰硬。平常人打架斗殴的拳脚动作,就是招法加本力。与人竞技时,也多是招法上的善巧运用。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是练招法的,招法的熟练也只是引人入门的初级功夫,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符合杨式太极拳的东西。

但绝不能就此停止,在招法熟练的基础上,去深研杨式太极拳,去渐悟懂劲,把练招法残留的僵劲、拙力去掉,才能渐悟懂劲。懂劲是杨式太极拳的第二层功夫。

懂劲,就是懂内劲。内劲是内里的劲,是心神意气的劲,外边是看不到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字也很难表达,但练拳者自己能够感觉得到。

为什么拳谱要求我们浙晤懂劲?原因很简单,招法是有形的表面文章,内劲才是内里的悟觉。如果把心思用在外形的优美和招法的运用上,神就不可能内敛,内气就不可能集聚。

有道是,“神不敛,气不聚,内气不能鼓荡”,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一句空话。内家拳走不到内,只在外形演示,与外家拳还有什么区别?不用内意,不炼内气,不走内劲的拳还能叫杨式太极拳吗?

有些拳友为了拿奖牌,用拙力来练习高、难、奇、险的动作,尽管你拿到了奖牌,但你用拙力练招法,用力的方法错了,努力白费。

太极功夫的高低,不在于你脚抬的有多高,下盘落的有多低,也不以动作的高难奇险、拳姿的优美作为评判标准,而是看一举动周身是否轻灵,是否节节贯穿,是否内气鼓荡,是否神宜内敛,以及肢体的运行是否松净如行云流水。

这些都体现了丹田气的养成及运行隋况。只有全身松净后,才能产生丹田之精气,丹田气的聚集与运行产生内劲。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