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知识 山茱萸的食法及功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非常的唐诗,而诗中的茱萸便是山茱萸,它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但是说到对于它的了解你知道多少呢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山茱萸的食法、山茱萸的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以及药方剂等等的知识。
目录
山茱萸简介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别称山萸肉、山芋肉、山于肉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花黄色,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长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成熟果实为中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古代常比作兄弟情义。
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生长适温为20~30℃,超过35℃则生长不良。抗寒性强,可耐短暂的-18℃低温,生长良好,山茱萸较耐阴但又喜充足的光照,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阴坡、阳坡、谷地以及河两岸等地均生长良好,一般分布在海拔400~1800m的区域,其中600~1300m比较适宜。山茱萸宜栽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肥沃的沙壤土中。黏土要混入适量河沙,增加排水及透气性能。
山茱萸的植物文化
山茱萸这个名称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而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东见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茱萸的中药故事
山茱萸,又称山萸肉、萸肉,是一味补益而又具有收涩功能的常用药。它之所以名山茱萸,有一段历史性的故事。
传说早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都属于七雄中赵国的土地,山区的居民大多靠上山釆药为生,同时若采到了名贵的药材,必须向赵王进贡。有一次,一个采药的村民给赵王进贡,献上一种药,赵王问:“此药何名,有何作用?”村民答曰:“名叫山萸,是一种补药。”赵王听其所答含糊不清,赵王不悦:“小小山民敢将此平庸草药当贡品,岂不小看本王,故念你无知,赶快带此草药回家。”这时有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来,对赵王说:“山茱是一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疾,才特意采了送来。”赵王却说:“寡人不需用什么山茱。”村民听后,只好没精打采地走出了宫门。
朱御医听后见村民怏怏而走,急忙走了出来,对村民说:"请你把山萸买给我。"村民听后就将采来山萸全部买给了朱御医。朱御医便将它种植在庭院中,2年后长得十分茂盛,他便将它采收、洗净、晾干、储藏后备用。有一天赵王旧病腰痛复发,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煮,熬好药饧,给赵王服下,赵王服后腰痛渐轻,连服3天,康复如初。赵王问朱御医:“寡人所服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批种植山萸。有一次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阴道流血不止。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治疗。御医又以山萸为主,配制药方,治愈了王妃的崩漏。赵王更为欣喜,赵王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后来就将山萸正式命名为"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