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 论推手的姿势与原则
第五种姿势叫花步:
就是甲乙二人的手法和步法与第三种相同,二人推过三四个回合之后,彼此都变了方法。就是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方法。两个人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方式,彼此或用垫步,或用偷步,或用横步,或用跃步,灵活运用。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有时该进两步的进两步,该进三步的进三步,彼此两手套在一起。
或用肘,或用靠,乘虚而入,乘空而击。甲攻乙,乙用滑空之法将甲的来劲滑空(引空),乙用攻法攻甲,甲用滑空之法将乙的来劲引空。甲乙彼此围攻之势互不相让,就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还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英雄。这个推手之后特点表现为:二人推手如围棋,一来一往见高低,围到山穷水尽处,陡然一势判雄雌。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训练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从练拳到用拳的中间过渡阶段。只有练好推手,才能使”所练之拳”变成“所用之拳”,那么太极推手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太极拳推手必须围绕两项基本任务和一个根本目的来进行。两项基本任务是:第一,加强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使拳式动作更加符合太极拳拳理的要求。第二,通过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探寻太极推手的发劲规律。在两者基础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实用性得以有效的实施,这才是太极推手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杨式太极拳 畅谈习练太极拳感悟
以甲棚、乙捋立圆单推手为例:
一、相对劲
两个人手臂相搭以后,两个人各自都必须在自己的手臂与身体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捌劲,它可以在身体外围相对对方形成一个动态的防线,它具有感知、防御对方劲力的作用。
二、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与劲力转化点
甲、乙两个人单搭手以后,就会存在一个双方的力接点。这个力接点在甲、乙捋的推手运行中可以形成一个立体的椭圆形轨迹。同时甲的棚劲(或乙的捋劲)在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上运行到某一特定的点便会转化成顺从对方劲力的随顺劲。这个劲力的转化点,即可视为棚劲(或捋劲)的力尽点。在其他形式的推手中,同样也存在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和力尽点,它们虽然比较复杂,但基本机理与上面所述相同。
三、相对重力中心线
两个人相持状态下,在身体外部都存在一条相对对方的重力中心线,即本人身体重力线在自己体外的投影。也可以在双方相持时,正面直对另一方所持棚劲的地方表现为一点,通过此点双方重心相对距离近。>>>杨式太极拳拳谱 行云流水优雅放松
四、劲力的有效范围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由于双方相对面空间有限的原因,相持双方进攻和防守的招法即相对劲力的实施和变换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甲、乙自身的劲力才能得以控制、转化或产生效应;或者使对方的劲力离开一定的范围之外,就可以使其失去作用,处于被动或失控状态。
五、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半径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甲、乙两个人手臂相搭就会产生一个力接点,为了保持向外的棚劲,各自手臂与身体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各自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之间就必须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力接点可以视为棚劲弧线上的一点,因此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的距离就可以看作是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的半径。这个半径是可以随着双方劲力变化而有长短的变化。
以上是太极推手过程中对方相持状态下劲力所存在的状况。在我们进行太极推手过程中,它的劲力机理在动态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据来探讨如何运用发劲才能使自己的招法得以有效地实施,并能达到“借力打力”战胜对手的目的,相对就比较容易了。那么,在太极推手中如何发劲才能使自己的动作技术更加实用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