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论推手的姿势与原则

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发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力接原则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感知对方劲力变化和把自己的劲力施加给对方都是通过力接点来实现的。因此,在劲力运行与转化过程中必须使力接点保持相对固定,同时使自己的劲力与对方的劲力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接触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沾、粘、连、随”,这样才能避免“顶、匾、丢、抗”现象的出现;也只有使自己的劲力与对方劲力保持连接并同步运行的状态下发劲,才能使借对方劲力进攻对方或反击对方成为可能,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借劲”。

二、中起原则

我们知道,劲力转化点是劲力相互转换的地方,如果进攻一方在此处发劲,就不能产生借得对方劲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时转化进攻的劲力。这样双方就会出现僵持、顶牛的现象。也就是说,发劲的启动点不能在劲力的转换点处,而应该在劲力运行过程中的弧线上,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劲的启动和运行。>>>杨式太极拳 初学者需注意的五点

三、加速原则

在推手过程中,双方力接点处的相对劲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而双方力接点运行的椭圆形轨迹的劲力是两人的合力,这个合力相对双方来说,方向是一致的、速度是相等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只有进攻一方加快自己劲力原有速度,使自己的劲力超过合力速度,这样才能牵带对方的劲力并产生借力效果。

四、偏向原则

在推手过程中,双方力接点运行轨迹如果始终处在双方劲力的有效范围之内,并处于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彼此进攻和防守相对都比较容易。因此,一方如果想进攻另一方,就要在发劲的同时改变自己劲力的原来方向,借以使原来双方程合力的运行方向也发生改变,并带动对方使其劲力方向发生相应变化,近逼或远离其重力中心线,使双合力仍在自己的有效范围之内而脱离对方的劲力有效范围,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使防守一方难于化解进攻方的发劲,这样才能达到敌背我顺,进攻对方的目的。

五、针对重心原则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无论是招法的远牵,还是劲力的近逼,都要针对对方的重心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棚、捋、采、例等劲法,使力接点远离对方重力中心线;而采用挤、按、肘、靠等劲法使劲力近逼对方重心中心线,其出发点就是为了破坏对方重心的稳定性,使其身体失去平衡而招致失败。

六、弹性原则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自己的手臂与身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手臂与身体之间要一直保持一种弹性的棚劲,就像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之间存在着弹簧一样。太极推手中的发劲就应该像把弹簧压扁,然后再利用它的弹性把对方弹出去一样,发劲的动作效果和弹性的大小就取决于你功力的深浅。如果对方发劲把你的棚劲压扁了,那么你一定会受制于人;同样,如果你发劲以后,你的弹簧被拉直了,在你手臂与身体之间的弹性棚劲没有了,你也一样会受制于人。所以无论在发劲之前、发劲之后,还是在发劲过程之中,你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之间的半径虽然可以随着双方力量的变化而随时发生长短的变化,但是在你的手臂与身体之间一定要保持一种可以伸缩的弹性。广而言之,身体各个部位之间也都应该保持这种弹性,这就是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要求的“身备五弓”。>>>杨式太极拳 十套徒手套路简单简介

七、旋转原则

力在同一平面沿弧线改变方向就是动作的转,力在立体空间沿螺旋弧线改变方向则是动作的旋,旋转即是缠丝,它是太极拳动作技术的精髓所在。在太极拳中,手臂原位向内、向外翻,即是转;如果同时伴随前后伸缩,就是旋转,即是缠丝。身体原位向左、向右改变方向,即是转;如果同时伴随上下起落,就是旋转,也是缠丝。腿部动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正所谓“太极无处不缠丝”,太极是用缠丝理论来统领全局要求每一个动作的,这也正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流派的根本区别。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太极拳的动作是旋转动作,是缠丝动作。

以上七项原则可以视为太极推手过程中发劲时所应遵循的基本性原则,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太极推手劲力机理的感知和领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提高太极推手的技术水平更是需要一个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实践的漫长过程。从太极推手的动作本身去探讨推手时双方劲力的状况、去研究推手发劲的合理性、去追求拳式动作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纯理论化的传统太极理论或许会更加有益。以上观点仅是一家之言,难免有异议之处,若能对太极推手理论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足矣!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几点原则以及推手的姿势,希望大家都学好太极拳,发扬光大我国的国粹,毕竟这是有益身体健康的运动,让我们一起练习起来吧。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