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拆拳讲劲”教学

动作六

(1)右拳前冲(击向对方之胸、下颏、咽喉);

(2)右肘迎门肘(又叫穿心肘);

(3)提右膝击其腹部;

(4)肘采脚跺,左手反拿,上下合击。两上两下。

领悟要点:先合,准备冲拳。内劲是收腹、吸气、松胯、提肛。凡是合的动作,内劲都是如此。合的外形是握拳。

下盘五趾抓地,上冲拳至口鼻前面。上冲拳与下提膝一定要同时击出。两上两下,右拳上冲,右膝上提,左手下列,右胯下沉。先上冲拳,跟着是肘击,这肘叫迎门肘,也叫穿心肘。

然后,右肘下采,拳往下击,左掌上托,是合劲。顶劲上领,拳往下击,脚下踩,跺脚不光是为了跺他的脚,也是加大右拳下击的力量(作用力)。两上两下,阴阳对称,有上有下,合击。

“劲”与“力”的区别

在习练太极拳时,什么是力,什么是劲呢?抛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力不说,就人体而言,力是人出生后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肌肉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收缩拉动骨骼而产生的。这样的力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在习练太极拳时,我说这样的力是笨力、拙力,或称蛮力,是死力气。因为这样的力在大小、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都比较单一,缺乏变化的灵活性,两个人用这样的力来对抗,当然是蛮力大的一方占优势。然而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在技击中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所以对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我们不用这样的蛮力,我们要用劲,所谓的劲是指通过对自身的生理结构的调整,使身体自然放松,并运用对拉、开合、螺旋缠丝等科学的调整,结合速度控制,从而产生出超强的击打效果的体能释放。不同层次的太极拳习练者,对劲的掌握是不同的,只有通过坚持不断的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渐的领悟太极拳中“劲”的妙处。

练习太极拳首先讲究的是松、活、弹、抖,顺其自然。太极拳的“力量”是速度产生的力量,而不是肌肉的蛮力,如果过于使用蛮力,就会动作僵硬,肢体笨拙而不松不活,影响发力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找不到上下、左右或前后的对拉的感觉,就没有弹性劲。至于抖劲是在肢体放松后,将重心和劲放在准备发力的相反方向,然后通过蹬腿、转身、扭腰、送胯将劲发到一个点上,同时还要在相反方向的某些点上瞬间形成对拉,速度越快,对拉震出来的抖劲就越大,而不是像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故意去绷紧肌肉晃出来的那样。如掩手肱捶,将劲先蓄于右腿,右拳合于右身,左手前掤左腿掤圆,内劲提至“百会”,然后裆走后弧将劲移到左腿,右膝外张与左膝形成对拉前冲,左肘顺身体后击与右拳形成对拉,用下沉与“百会”形成对拉,内劲一沉到底与顶劲对拉,几个对拉动作要求范围内以快的速度形成并定位,会听到“嘭”的声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联系过程中任意的放松,这种情况在太极中叫丢劲或劲散,虽然没有用蛮力,但连劲也没有了,丢不是松,一旦丢劲就失去了太极拳要求的八面支撑,看起来拳打的轻松自然,其实身体各部位不能协调配合,整体就像一个没有充满的皮球,没有任何的弹性可言,在这种状态下一旦和人搭手,不是感到看不住对方,就是感觉周身不稳,就难免出现身体僵硬,拙力再生和对方顶劲,这样就违背了太极拳的外走弧线内走螺旋的身法。如白鹤亮翅,将身体放松下沉,重心落于右腿,左脚虚步点地,右手上掤与右胯的下沉形成对拉,左手下按到左胯前与左膝形成对合,与此同时,左右手也形成对拉,两手与背形成对拉等。形成了典型的太极拳中支撑八面的圆形掤劲,同时也形成了身拉五弓的对合劲。

总之,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自然放松,既不能没有劲,也不能使用蛮力,要周身配合,内力协调,就像陈鑫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太极者,阴阳也”,“太极不过阴阳浑论耳”。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阴阳并存,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有前右后。不管是练拳还是与人搭手,动作起来都要有它的正反面和里外面,在发劲时,就象爆竹炸响的瞬间,通过速度巨变将劲发出。蓄劲是为了发劲,发劲的同时又要蓄劲。这样的“力”是太极拳中“活的力”,“可变化的力”,也就是太极拳中的劲,是我们习练太极拳所要得到的“劲”。

结语: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应该明白怎样见招拆招,太极拳的修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不懈,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难有所成!

3/3页
太极拳教程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