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浅谈太极开展和紧凑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学,要想掌握其中的奥妙,绝非一朝一夕,今天小编就以“紧凑”和“开展”为话题为大家解释其中的关系,希望大家能有所学习,并在日后练习中能够更好的用到。

太极拳既是一门武功,也是一门哲学,当中蕴含的许多道理,是需要我们咋学习中慢慢体会的。

“开展”和“紧凑”出自太极拳经中“开展紧凑乃缜密”一句,拳论中还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的提法。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中,“开展”与“紧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一般人对于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往往容易望文生义、忽略而过。有些人甚至曲解拳理,误导后学。现结合本人练习太极拳的体会,进行初步的解析和讨论。

先有开展,后有紧凑,以达到缜密。开展与紧凑的第一层含义是“先有开展,后有紧凑,以达到缜密”,是指在拳架和推手练习时,由开展到紧凑、再到缜密的一个逐步过渡、逐渐提高的锻炼过程。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把握开张和紧凑的先后顺序,不能将其颠倒。

拳架的练习“先有开展,后有紧凑” 准确地说,“开展”与“紧凑”并不是指拳架的大小。以拳架的练习而言,实际上是指全身关节旋转运动的幅度。

“先有开展”是指在初级阶段采取大开大合的练习方法,身法尽量放大,四大节八小节的旋转幅度放大,以求将拳架练得完整、细致、浑圆,这是太极拳的“大圈”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练习内容主要偏重于形体的锻炼,通过对拔拉伸、抻筋拔骨,尽早达到放松身体的要求,提高全身筋骨和关节的运转能力和灵活性,以锻炼出太极拳所需的身体弹性。

由此可见,太极拳虽然动作柔软缓和,但也需讲究身体的锻炼。

“后有紧凑”则是指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动作能够正确体现“完整、细致、浑圆”的锻炼要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较小的身法和较小的关节旋转幅度来练习拳架。这是太极拳的“小圈”练习阶段。

这一提高阶段还要逐步增加身体内部运转的练习内容,以求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通过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锻炼,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气,“乃可臻于缜密矣”,达到“缜密”的境界。

拳论上说,“筋骨要松”,只有以大开大合的方式锻炼身体的筋骨和关节,才能为“节节贯串”打好基础。作为一门运用身体进行搏斗的技术,太极拳的练习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层次自如地运用身体技能,就更谈不上进一步发挥太极拳超乎拳脚之上的妙用。

习者只有经过大开大合的锻炼阶段,做到丹田与胯裆带动全身、身随步动,做到外开内紧、外方内圆、上下左右前后周身照应,才算掌握基本要领,才有可能从“大圈”逐步过渡到“小圈”。

年纪较大的人学习太极拳难以在功夫上见效,与筋骨缺乏大开大合的锻炼、“大圈”练习的基础不扎实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先有开展,后有紧凑”的锻炼过程,就好比练书法,正确的顺序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通过大字练习来掌握笔法中“起、承、转、折”等细节功夫,到练写小字的时候才能意到笔到,小中见大,具有开展的气魄。

这样的学习顺序才比较容易见效,基础才比较扎实。

推手的运用“先有开展,后有紧凑” 就推手的应用而言,“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是由“大圈”运化向“小圈”运化的提高过程,是外形和关节的大幅度运化逐步向小幅度运化的转变过程。

初学者在推手时多数是以身体的梢节运化对手,运化的幅度较大,即使想收小运化幅度也难以做到。这就是推手中的“开展”阶段、“大圈”阶段。只有做到“内外相合、周身完整”时,才有可能以腰、胯、膀等身体的根节运化对手,从而实现小幅度的运化,这就是推手中的“紧凑”阶段、“小圈”阶段。

从“小圈”的功夫阶段向前发展,太极拳的运用是要做到“以点运化”,达到轻灵、虚无的“缜密”境界。

“开展”是功夫进程的基础和初级成就,“紧凑”则是功夫进程的提高和高级阶段,两者都是太极拳“缜密”的更高境界的基础。

两者的关系不能躐等,更不能前后倒置。 郑伯英先生学拳时得到了和庆喜前辈的精心传授,学艺才三年时间就获得了1931年河南省举办的国术擂台赛的冠军。后来郑老师在西安授拳,门下弟子中高手众多,被人称为“大架郑老师”,所传授的拳法都是从大开大合的大架入手。

先辈们传授赵堡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功夫上身、成效显著,就是准确掌握和严格遵循了“开展紧凑乃缜密”的理论和方法。

1/1页
太极拳视频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