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的中正与中庸相结合

在太极拳中,有许多思想是和儒家的思想有着共同点的。比如太极拳经常强调的“中正”就和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几天小编就以两者的关系为大家做相关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有所进步。

太极拳中,是非常强调中正的作用的,既是内在要求,也是外在的动作标准。

从外形来说首先要求头正(虚领顶劲),二是身正(尾闾中正),三是目正(正视前方);从内在讲,一是意正(心诚意敬,不卑不亢),二是气正(顺畅自然,养浩然正气),三是劲正(劲由中出,支撑八面,无过不及,不顶不丢)。

《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太极拳吸收了中庸思想,认为只有作到了中正才可以外柔顺,而内刚强,才可以谈到太极拳的其他技术。

可见,“中正”是我们学习太极拳其他技法的基础。

“和而不流”,太极拳取其意为“舍己从人,我顺人背”,“舍己从人”为“和”,“我顺人背”为“不流”,就是在顺从对方的过程中控制对方。

《中庸》还说:“中立而不倚”,太极拳取其意这就是支撑八面,中定而不倚附对方的力量,要“坚立”,以保证居中不移位。还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此谓随时而在,即随时遇事,以求适中。

太极拳要求随时调整身体,以求舒适得力,在推手过程中,推化往来,时刻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的刺激时一般会产生紧张而破坏平衡,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外力刺激中,保持放松,保持稳定,此谓居中。

掌握这些要点,大家会对太极拳的中正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

太极拳要求保持心态的中正、平和与安静也来源于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是拳术的高境界,车毅斋说“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宋世荣说“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具和顺,内外形神相合”刘晓兰说:“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

太极拳确实是以中和为修炼宗旨的。太极拳为达到“中和”创造了独特的练习——推手。

推手练习就是以柔与对方和、以圆与对方和。在松柔沉静缓慢的圆和中首先要练习气血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的平衡是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一旦气血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太极拳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以练习人体气血的平衡。

由气血的平衡而使经络通畅,内脏坚强,以获得内壮。进而体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通过太极拳独特的推手练习,体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是保护自己有效的方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通过推手“和”的练习悟出: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保持自己中正、和谐和平衡,重要的是不去侵犯他人,若侵犯他人势必造成自身中正的破缺,如果出现了破缺,则易对方借势、借力而推倒。

推手是一种中正、和谐、放松和平衡的竞争,这种体悟正合于老子之无为、孔子之中庸思想。推手的高境界是终体悟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的思想贯穿于太极拳的始终,身心与自然的和谐是太极拳追求的根本目标。在这个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人格得到了升华,人性得到了净化,从而自觉地热爱环境、热爱人类、热爱自然。

《中庸》为怎样做到“中庸”指出了路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也既是这五者的实践过程,若能内外合一,诚心敬意,始终以此五者严格要求自己,则可以达中庸之道,获身轻体健,心态平衡,技艺高妙之境。

1/1页
太极拳视频太极拳教学